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5-3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4月20日,在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表示,我國小麥產業技術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仍需進一步推進小麥供給側改革,提高綠色生產綜合技術水平。
肖世和指出,我國小麥良種自育自供率已經達到了99%,小麥育種在華北地區已經成為常規技術,分子標記育種等育種新技術也取得重大進展。從生產上來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高達95%,是三大主糧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植保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更新。
1991年到2018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從4.64億畝降到3.64億畝,而總產卻從9600萬噸升至1.31億噸,小麥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總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2018年我國小麥平均畝產達到了361公斤,大幅領先于印度、俄羅斯、美國等小麥主產國,在兩熟制耕作模式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肖世和說。
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肖世和坦言,小麥生產方面也存在災害種類增多、地區間單產差距大、生產組織程度不高、投入產出失調等問題。在加工方面,2018年我國小麥粉加工能力超過2億噸,加工能力嚴重過剩,但日加工200噸以下的中小企業過半,制約了規模化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肖世和指出,要進一步通過供給側改革來解決,具體來說,就是改“高產、高效、優質”的“兩高一優”生產為“一控、兩減、三高效”的綠色生產模式。
“所謂‘一控’就是,控制水資源投入,推廣耐旱節水品種或者以水定產。”肖世和說,針對部分地下水超采地區,要分類施策,不必追求高產,嚴控水資源投入。通過推廣養分高效利用、兼抗多種病害品種,改良施肥、施藥的方式來實現化肥、農藥的“兩減”。另外,還要通過推廣適應高質面粉業和主流食品的優質品種、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技術以及綠色生產技術體系來實現優質品種、抗災、綠色生產的“三高效”。
針對加工方面存在的問題,肖世和說,小麥加工企業要圍繞三產融合多做文章,圍繞食品加工業優化種植結構、推進優質小麥產業化,通過三產融合、品牌化、專用化等手段來實現提質增效,不斷做大做強,提高競爭力、附加值。
相關標簽:小麥價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