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棉種萌發前侵染而造成爛種,萌發后末出土前被侵染而引起爛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展包圍整個基部呈明顯縊縮,病苗萎蔫倒伏枯死。拔起病苗,莖基部以下的皮層均遺留土壤中,僅存尖紉的鼠尾狀木質部。子葉受害后,多在子葉中部產生黃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常脫落穿孔。此病發生后常導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莖基部及周圍、土面常見到白色稀疏菌絲體。一、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絨上越冬,少數以菌絲體潛伏于棉籽種皮內或子葉夾縫中越冬,種子帶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然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及灌溉水傳播。棉鈴染病病菌侵入棉籽。發病的葉、莖、葉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帶菌,引起苗期發病、又可經雨水沖濺侵染棉鈴,引起發病。二、癥狀棉苗立枯病在我國各主要棉區都有發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間出現,使穴棉苗的死亡,棉田出現缺苗斷垅,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主要癥狀是:幼苗出土前造成爛子和爛芽。幼苗出土以后,則在幼莖基部靠近地面處發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繼則向四周發展,顏色逐漸變成黑褐色;直到病斑擴大縊縮,切斷了水分、養分供應,造成子葉垂萎,最終幼苗枯倒。發病棉苗一般在子葉上沒有斑點,但有時也會在子葉中部形成不規則的棕色斑點,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病原菌由菌絲體繁殖,菌絲體在生長初期沒有顏色,后期呈黃褐色,多隔膜,這是立枯病菌最易識別的特征。發病規律以低溫多雨適合發病,立枯病菌侵入棉苗最適土溫為17~23℃,23℃以上其致病力逐漸下降,至34℃棉苗即不受侵害,濕度越大發病越重。三、防治方法1.苗床土壤處理(1)代森鋅。按每平方米用量3~4克,混拌適量的細土,均勻的撒入土壤中。(2)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6克的用量混拌適量的細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3)福爾馬林。35%~40%的福爾馬林溶液,每平方米土壤50毫升加水6~12升,在播種前7天均勻澆在土壤,再用塑料膜覆蓋密封3~5天,翻晾后再播種。(4)多菌靈。每立方米土加50%多菌靈粉40克,拌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2~3天,揭膜后使藥味揮發即可播種。2.農業控制(1)適時播種。選用質量好的棉種,平均氣溫在20℃以上時播種為宜,早播引起棉苗根病的決定因素是溫度,而晚播引起棉苗根病的決定因素則是濕度。(2)深耕冬灌,精細整地。北方一熟棉田,秋耕宜早,冬灌應爭取在土壤封凍前完成;南方兩熟棉田,要在麥行中深翻冬灌,播種前抓緊松土除草清行,棉田冬翻二次、播前翻一次的棉田,苗期發病比沒有翻耕的棉田為輕。(3)深溝高畦,排水降漬。南方棉區春雨較多,棉田易受漬澇,這是引起大量死苗的重要原因。棉田深溝高畦可以排除明澇暗漬,降低土壤濕度,有利于防病保苗。(4)輪作倒茬防病。以稻棉輪作2~3年最好,防病效果在50%以上。(5)溫湯浸種。種子經55℃的熱水浸30分鐘或60℃的熱水浸20分鐘,發病率可降低50%左右。3.田間噴霧防治(1)棉增靈和多菌靈。棉苗出來后用0.16%棉增靈(鹽酸小檗堿黃銅)8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順棉苗主莖噴霧,使藥液順主莖滴入土壤,每3~5天一次,連續3次,防治效果為50%左右。(2)半量式波爾多液噴灑。采用200倍半量式波爾多液噴灑,順棉苗主莖噴霧,使藥液順主莖滴入土壤,10~15天一次,2~3次,防病效果好。200倍半量式波爾多液配置方法為:硫酸銅:石灰:水=1:0.5:200。具體配制方法為:將硫酸銅溶于多量水(十分之九的水)中,配成稀硫配銅液;把石灰溶于少量水(十分之一的水)中,配成濃石灰乳;然后將稀硫酸銅液緩慢地倒入濃石灰乳中,邊倒邊攪即成(一定不能將石灰乳倒入硫酸銅液中)。為了保證波爾多液的質量,必須注意幾個問題:A配制時不能使用金屬容器;尤其是鐵器;B要用優質的生石灰(即快狀石灰),盡量不用消石灰,若用消石灰,也必須用新鮮的,而且用量要增加30%左右;C硫酸銅最好是純藍色的,不應夾帶綠或黃綠色雜質;D水溫不宜過高,一般以不超過氣溫為度。[pagebreak]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