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選地挖窯
(1)選地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松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后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筑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后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近年來采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基質,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松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并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后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
(五)采收加工
(1)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征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將采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干后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后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