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經過假困山和困山階段,段木的內部菌絲已充分蔓延,這時的段木改稱為菇木。判斷段木是否已發育成成熟的菇木,是相當關鍵的一環。菇木成熟的特征是:段木漸腐解,變松軟,變輕,吸水增重20%以上;樹皮不光滑,如顯出小疙瘩,有米粒大小白點是香菇原基形成的雛型。如小疙瘩不明顯,可以用手觸摸判斷,如手指壓之感覺柔軟有彈性;叩擊菇木,音低沉,不清脆,說明菇木已成熟。菇木成熟度判斷并非易事,需長期實踐才能掌握。成熟的菇木將搬入菇場進行出菇管理。
(1)栽培場所選擇目前香菇栽培場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栽培場直接選在遮陽度達70%以上的針、闊葉林內,以東、南或東南坡半山腰較平坦坡地(向陽坡,晝夜溫差大,有利變溫出菇),靠近水源并有一定落差(以便噴灌抗旱),排水良好和通風的場所作為菇場。清除菇場內的小灌木、雜草,并在山風口設立擋風墻,清除山蟻窩,以防螞蟻蛀食菇木。另一種是人工搭建的蔭棚,模仿森林環境,把菇木置于蔭棚內。
(2)倒木將菇木從困山場所小心搬入栽培場,注意切忌弄傷樹皮。經過數月困山管理,菇木大量失水,為補充菇木水分,搬入菇場后,將菇木倒地并讓其充分吸濕,并注意翻動。當年種植的軟質樹種和小口徑菇木成熟度較高時,可集中倒地連續灑水一星期,并翻動,使之吸濕均勻,為子實體原基的形成蓄積足夠的水分。硬質樹種,大、中口徑,當年種植成熟度差的菇木,翻堆后繼續就地進行困山或將菇木倒地,任憑雨雪淋壓,并靠地溫保溫過冬,防止失水,來年再進入春季管理。
(3)浸水對于失水過多的菇木,必須采用浸水方法使菇木吸足水分,為香菇發育提供足夠的水分。同時給菇木溫差刺激(水溫與氣溫差)、干濕度差刺激,誘導香菇原基爆出。通過控制浸水時間長短來淹死一些衰弱原基,以而達到“疏果”目的,以利培育優質菇。適合浸水的菇木必須是成熟的或前批采摘后的菇木,后者必須經“休養生息”。浸水設施有地下、半地下式和移動式水槽。浸水時間長短與菇木成熟度(腐朽)、氣溫和水溫的溫差、樹種、栽培菌株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與前二者關系更為密切。當年栽培的小口徑薄皮樹種成熟的菇木浸水36小時、次年浸水24小時、第三年為12小時,這主要是隨著腐朽度增加,菇木變得更易吸濕的緣故。大口徑厚皮成熟菇木的浸水時間相應拉長12小時。水溫和菇木內溫差大,菇木吸水快;兩者溫差小,菇木吸水慢。浸水時,還要考慮欲浸水菇木所栽培的品種,高溫品種浸水后,置于中溫下仍不出菇,這主要是不能滿足高溫品種分化所需要的溫度。浸水后撈出,以“井”字形或其他方式堆放,堆放的方式可視場地干濕度而定,并讓其瀝水。根據品種、菇木吸水程度、氣象條件等用或不用塑料薄膜覆蓋(視場地保溫濕狀況),一般控制在15~18℃,在2~5天之后就可陸續看到“爆蕾”。有的初學者求菇心切,當年種植大口徑硬質樹種,菌絲尚未充分蔓延成菇木,秋冬就采用浸水法,刺激出菇,結果反而弄巧成拙,僅出一小部分零星小菇。也有人侵水之后將菇木撈出,放在石墩上敲打幾下,稱之為“驚蕈”,這種做法有時可形成大量的菇蕾,但菇蕾多了,營養供應分散,形成劣菇甚至菇丁,此外,對菇木損傷嚴重,影響下一批出菇。
(4)起架當爆出的菇蕾有小手指大小時,就可以準備起架。尚未起架之前,必須在山風口設立“圍屏”,以提高出菇場所濕度。在栽培場內打下一對木樁,用帶刺鐵絲網拉緊做“橫桿”(以防止起架后菇木滑動),將菇木人字形(合掌型)交叉排列在“橫桿”上。根據栽培場所的遮陽度、坡度大小、土質持水力強弱來決定菇木在橫桿上的傾斜度,保濕較好的場所可放陡一點,反之,放斜一點。濕度低者,應使菇木接近地面,以保持菇木中的水分,使之能順利出菇。此外,菇木之間要留有間隔,每平方米可排放10~16根;架與架之間留有一定的走道,以便進出采菇。
(5)起架后管理秋冬氣候較為干燥,必須切實控制好菇場空間相對濕度(75%~85%),干濕交替,以利菇體組織充實。為此可采用人工噴霧(不能直接向菇蓋上灑水,否則菌蓋易發黑、腐爛),霧滴越細越好,自由飄浮降落,可獲得質量較好的香菇。起架之后,必須注意菇場通風,否則易引起雜菌滋生。香菇是好氧性菌類,過分悶濕,易引起菇腳肥大,菌蓋偏小甚至爛菇,必須清除栽培場林下的小灌木及雜草。在遮陽度濃密的小山凹林內,必要時可將遮陽樹體下半部枝丫適當疏減,以利菇場通風。入秋要防霜凍,特別是遮陽度較小的菇場更應重視。秋冬子實體發育時間的長短與品系有關,又取決于氣溫及空間相對濕度,一般為15~20天不等,在低溫、相對濕度低(75%~85%)的條件下形成的厚菇、花菇,色深香濃,商品價值極高。采收之后的菇木,依舊倒地,以吸濕、保溫過冬,待翌年春季再進行管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