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香菇是我國最早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傳統的栽培方式以椴木為主,椴木香菇質地緊密,品質優良,但是生產周期長,產是低,成本高。代料栽培技術具有原料來源廣泛生產周期短,產量高,收益大等優點,成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香菇代料栽培生產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制袋,脫袋轉色和出菇管理三個方面。
一、制袋香菇是腐生菌,本身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從提供給它的基質內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礦物質和生長素進行生長。
常用的配方有:
1.雜木屑78%,麩皮20%,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2.雜木屑78%,麩皮15%,連麩面5%,石膏1%,過磷酸鈣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3.雜木屑40%,棉殼40%,麩皮18%,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4.雜木屑20%,蔗渣58%,麩皮20%,糖0.5%,石膏1.5%,水120一125斤,PH值自然。
5.棉殼90%,麩皮8%,糖1%,石膏1%,水110一130斤,PH值自然。以上各種原料,必須新鮮、無霉變、無蟲蛀。其中松、杉以及含芳香類物質較多的楠木、樟木木屑不能用于香菇的代料栽培。
使用以上配方時,加入0.1%的多菌靈(50%的含量)對抑制雜菌有一定的效果。即1000公斤科中加多菌靈1公斤。
將培養科98―100℃滅菌10―12小時,待菌袋冷卻后進行接種發菌和菌袋培養。接種時必須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菌袋培養時,料溫應保持在18―23℃,在菌絲培養過程中,料溫會逐漸上升,當料溫達到25℃時;要及時翻堆,同時打開門窗散熱,接種5―7天后,需要進行檢查菌絲是否吃科,有無雜菌感染等,以后每隔5―7天翻堆一次,發現雜菌應立即淘汰。菌袋培養50-60天,菌筒成熟,袋內菌絲起波浪狀或形成少許原基,接種塊(穴)周圍有部分出現棕褐色水珠,菌筒表面有零星原基出現時,即可以進行脫袋轉色。
二、脫袋轉色香菇菌筒脫袋轉色的好壞,會直接影陶其出菇的早遲、品質和產量。脫袋必須選擇在晴天或者陰天,無西北風,氣溫在15-25℃,最適宜氣溫為20―22℃。用小刀輕輕劃破薄膜并小心撕去,將菌筒按10厘米間距,80度傾斜排放于地面。菌筒的轉色主要靠人為調節控制覆蓋薄膜內的小氣候。
具體做法是:菌筒脫袋后,若薄膜內溫度在20―22℃之間,空氣相對濕度85%,3―5天內不要掀動薄膜,使菌絲適應新環境,恢復正常生長,但當溫度超過25℃時,第二天使要掀開薄膜,通風降溫;若氣溫在20℃以下,7―8天后才掀開薄膜通風,總之,首先要使菌筒表面菌絲恢復生長,長出一層濃白的氣生菌絲后,才開始掀動薄膜,掀動薄膜的目的是增加氧氣,降低溫度,防止菌絲徒長,防止霉菌危害。一般情況下,脫袋后3―7天內每天通風換氣1―2次,每次20―30分鐘,當菌筒出現淡黃色水珠,可以用噴霧器輕噴細水一次,然后蓋緊薄膜,使黃水均勻分布菌筒表面,第二天用噴霧器沖噴菌筒,洗凈黃水,通風至菌筒表面晾干不粘手而稍有粘感,再覆蓋薄膜,3―5天內不掀動,然后每天上午9時與下午3時掀動薄膜通風換氣,散發水分,增加散射光,拉大菌筒表面的干濕差,這樣反復進行2―3天,即可使菌筒正常轉色。從脫袋到轉色完畢一般15天左右。
三、出菇管理開袋后經過15―20天,菌筒已經正常轉色,菌絲已儲藏極為豐富的營養,菌絲生命力很強,這時必須給予一定的于濕差,晝夜溫差和光刺激,菌絲突然受一外界惡劣環境條件的作用,菌絲生命力便會相對減弱,開始從營養階段轉向生殖生長階段轉化,并相互交織扭結形成原基,繼而變成菇蕾,當菇營長到黃豆大小時,應及時供給充足的水分,以利于子實體的生長。
具體的做法是:在晝夜溫差小的地區,一般必須采取:菇床上白天覆蓋薄膜減少通風換氣,增加床內小氣候的溫度,晚上最好在凌晨4點把薄膜掀開,使菇床氣溫猛然下降,人為制造溫差,這樣連續3―4次即可使菌筒產生原基并由原基發育成菇蕾。當氣溫一直處于20―22℃時連續3天晝夜均不要掀開薄膜,悶4天后乘晚上氣溫較低時掀開薄膜并結合澆水降溫,這樣也可利于出菇。當遇連續低溫,白天可以適當抽掉菇場上面的部分遮陰物,利用太陽光提高菇床溫度達到15℃以上也可能使原基形成菇蕾順利出菇,現蕾時,棚內濕度要增加到85%左右。當第一批香菇采收完后,需要停止3―5天,欣開覆蓋薄膜增加通風換氣次數,以利于菌絲的恢復和扭結。當采收部分的菌絲發白,表明已經恢復生長,再提高溫度,創造晝夜溫差促進第二批菇蕾形成,當菇體長到2厘米時開始噴霧狀水,氣溫20℃以上,早晚進行噴水。
二批菇采收后再按頭批菇進行管理,菌筒經過幾批長菇后,菌筒內含水量降至原來重量的35%左右就不易出菇了,再采用噴水的方法已不能滿足出菇對水分的要求,必須采用浸水或注水的方法,使菌筒達到原來的重量,恢復其出菇的能力,浸水或注水時,切勿讓菌筒吃水過多,否則,造成菌筒腐爛解體而失去出菇能力,浸水后蓋好薄膜,每天通風換氣1―2.次,并拉大溫差刺激,促進原基形成。當香菇子實體長到八分成熟時,菌蓋邊緣少許內卷形成“銅鑼邊”,菌株由白轉為淡黃時,品質最優,應及時采收,加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