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我們根據西峽袋料香菇規模栽培十幾年的越夏問題調查分析,總結出一套袋料香菇安全越夏防范措施,現介紹如下,供參考。
1.防菌種含雜菌
菌種內含雜菌的因素較多,例如: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接種環節消毒不嚴格、接種操作帶入病菌、棉塞內含空氣擠入、菌種轉運呼吸或損傷、接入含雜菌菌種等原因的含雜菌菌種用于生產,就會潛伏不可估量的損失。
1.1香菇菌絲潛伏病菌的觀察長期的制種與栽培管理中發現,在香菇菌絲適溫培養中,可以穿過長毛菌、放線菌、黃曲霉菌等直觀病菌,而在低于20℃環境中培養的菌絲,可以穿過青霉菌、淡綠色霉菌等常見病菌繼續生長,已被香菇菌絲穿越覆蓋的病菌區,如不仔細觀察,很難與純菌分辨,這類菌種的雜菌接入新鮮培養料中,遇到20℃以上條件還會恢復活性,如遇33℃以上高溫,香菇菌絲停滯生長時,他們開始快速蔓延,可以使香菇菌棒在短時間內毀壞。
1.2選用不含雜菌菌種菌種培育過程應有控溫恒溫條件,如果沒有培育菌種條件,到大型專業科研單位、菌種生產單位購種時,選用沒有長到底的菌種,可粗略區分菌種生長后期純度。使用瓶或袋式菌種時,要除去1~2厘米厚的表面老菌種。對于偏低溫度培養的菌種,尤其是中心打孔接種的菌種,更要慎重選用。
2.防拌料過濕
常見香菇栽培技術資料介紹料水比為1∶1.2,如果按原料曬干的含水量為15%計算培養料含水率為(1-0.15)∶(1.2+0.15)≈63%。經過十幾年的規模化效果對比含水率控制在50%~55%為最佳。
春栽香菇菌棒越夏后的菌皮過厚,或含水率過高而影響出菇的主要原因是拌料含水量偏高。解決這一問題的實踐操作是看料加水。即把拌好的原料加入新的栽培袋,用手輕壓,輕輕抖掉原料,袋膜上無水印,有少量原料,并且一抖即凈,為適宜含水量。其中,袋膜上沒有原料為偏干,有水印或粘有培養料為偏濕。按上述拌料的栽培袋,表面轉色為茶褐色與白色斑點相間的色澤,越夏后的出菇效果都較穩定。
3.防菌棒潛伏病菌
如果菌棒潛伏病菌,在夏季高溫期就會發生毀滅性損害。防治措施如下。
3.1裝袋前一天拌料傳統原料從合成到點火滅菌,要求“當天拌料,當天裝袋,大火猛燒”,這種形式使培養料中的雜菌孢子沒有發芽,在100℃蒸氣中不易殺死。例如常見脈孢霉的孢子在干熱條件下,可耐130℃高溫,它需要在30℃條件下6小時才能萌發出菌絲。而春季栽培時的氣溫在15℃左右,甚至更低,如果當天拌料裝袋后,雜菌孢子處于未萌發狀態,不易被蒸氣殺滅。長期實踐證明,提前一天拌料,讓木屑充分吸濕,并在料堆發熱中萌發,滅菌效果徹底并且穩定。
3.2滅菌袋料封閉降溫袋料滅菌后2~4小時開垛,保持袋料溫度在80℃以上時移到用8厘米塑料筒料吊起的全封閉降溫室內,點燃氣霧消毒劑封閉降溫3~4天,可以有效防止自然空氣中的病菌及附著袋表灰塵吸附雜菌,在接種之前引入雜菌。
3.3無菌操作接種經過2004年對開封地區自1999年以來的香菇袋料越夏,容易造成毀滅性壞袋的調研與現場對比中發現,大室接種的成品袋料在持續35℃環境中,出現軟腐病現象,確認開放式接種是越夏困難的主要原因。只有在密封良好的接種箱中,按照無菌操作接種,才能獲得穩定的成菌率,安全越夏,培育優良菌棒。
3.4限位限溫刺孔刺孔是促進菌絲生長的重要措施。刺孔的要點:一是每次刺孔的位置限定在香菇菌絲團外邊緣以內2厘米位置,刺深1厘米,采用定長度刺孔針刺孔,防止刺入新鮮培養料,感染雜菌。二是氣溫超過28℃不刺孔,防止刺孔后的菌棒自升溫引起燒菌或感染雜菌。三是不在蠟封穴上刺孔,不在瘤狀物上刺孔,不在袋膜空虛部位刺孔。
4.防高溫燒菌
香菇菌絲生長溫度5~32℃,最適24~27℃,10℃以下或32℃以上生長不良,35℃停止生長。經實驗菇木中的菌絲在40℃經過20小時仍然存活,在45~55℃很快死亡。當你把菌棒放在35℃氣溫的陽光下,可以測出袋膜內溫度達到55℃左右。又如在35℃氣溫的遮陽網下面30℃高度的溫度測量,比自然溫度高出10~30℃,就會適當升高陰棚,在調溫期噴水降溫。
4.1菇棚嚴密遮光采用樹枝或黑網建棚,均要全部遮擋直射光,可以在背面開通風口,保持全天通風,傍晚和夜里讓全棚空氣流通。如果在竹木林中建棚防止陽光透過光柱掃射菌袋,造成燒菌。
4.2防自升溫燒菌刺孔后的菌棒內比表面溫度升高1~2℃。養菌環境氣溫高于26℃時,菌棒疊放不宜超過4層,并保持天天通風。菌棒放大氣后,要單層排放在出菇架上,可以防止自升溫燒菌。需要閉棚養菌的菇棚,日常氣溫超過25℃,要及時檢測溫度,開棚通風。
5.防通風不良
通風不好可使菌棒轉色增厚,脫水不足。重點是建棚場地要便于空氣流通,并在茹棚四周保持1米寬的通風道。頂部遮陽網與棚膜保持0.5米以上。
6.防菌種穴染雜菌
春栽香菇菌棒接入的菌種,因菌絲老化,失去抗雜能力,操作或管理不當容易感染病菌。
6.1防裝袋過軟裝袋軟的菌棒袋膜松弛,接種后的石蠟封口處容易裂縫或脫落接觸空氣。
6.2防蠟封過厚封口蠟溫度偏低時的蠟封厚而不嚴,蠟面容易在搬袋過程中裂縫或從孔中吸入空氣。要及時調整化蠟溫度,保持蠟封菌種穴面薄而嚴密。其中,封口蠟抹到菌種上起沫是溫度過熱,易燒死菌種;抹上菌種表面不平滑,是溫度偏低。
6.3防刺傷菌種穴刺孔增氧及放大氣排濕等操作過程,要避免刺傷菌種穴,更不宜在菌種穴上刺孔,防止吸入空氣或接觸雨水。
6.4防雨水進入菌種穴菌棒在出菇架上越夏期間,棚上應有棚膜擋雨。沒用棚膜的菌棒點種穴面適宜朝上放或側面放置為宜。
7.防寒流襲擊出菇
秋冬出菇的春栽袋料香菇品種,以中底溫為主。2~3月接種,立夏前后已進入轉色期,遇到春夏交換季節的15℃左右寒流刺激,可能導致菌棒出茹。
防治措施,一是寒流到來前后封閉菇棚,緩解溫差刺激,并在寒流期間防止觸動菌棒。二是如有出菇菌棒,可按正常的割膜育蕾方法管理與采收,防止菇蕾悶死在袋膜內,引起雜菌感染。
8.防菌棒脫水不良
越夏菌棒含水量偏高(脫水率低于10%),是出菇困難普遍現象。經對多個同一品種的對比證實,影響脫水不良的原因有:拌料不均勻、培養料加水偏多、菌棒裝料過實、菌棒刺孔和放大氣均少于40個孔、菇棚四周通風不良及夏秋季節長期陰雨等。按照以上技術要求操作和管理使菌棒越夏后的重量比栽培時減少20%~40%重量,根據不同含水率分別采取:碰棒、注水、定時浸水等催菇措施。對出菇特別困難的菌棒可以試用封閉菇棚,在棚內點燃適量柴油(煤油)耗氧催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