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今年3月20-28日,縣植保站對全縣11個鄉鎮183個村1520塊地進行了淘土普查。普查情況如下:平均每樣方蟲量3.51頭,最高蟲量為里城道鄉袁流村的一戶麥田,單樣方蟲量達52頭。推算全縣發生面積22.73萬畝,達防治指標面積15.78萬畝,與去年相比達防治指標的地塊凈增6.54萬畝,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與防治不徹底有很大關系。由于我縣水澆條件及土壤條件較好,有利于吸漿蟲的發生。而小麥吸漿蟲是以幼蟲吮吸麥粒漿汁,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損失10―20%,嚴重的減產40―80%,甚至絕收。由于該蟲蟲體小、危害隱蔽,前期不容易發現,往往等到發現時已錯過防治時期。所以要求防治技術性強。4月中旬在我地就要進行防治吸漿蟲了。據調查了解,近幾年農戶很少在4月中旬撒毒土防治吸漿蟲,而僅是在小麥抽穗后噴霧殺成蟲,并且采用一次防治的情況很普遍,導致殺蟲不徹底,給來年的小麥生產埋下隱患。
要想有效、徹底的除治小麥吸漿蟲,就要根據吸漿蟲的發生習性去進行防治。首先,小麥吸漿蟲從羽化出土產卵到死亡在地上僅存活2---3天時間,當你一經發現這種紅色的小蟲子時,也許其它大量的成蟲已經早出土產下了卵,再進行噴霧防治就已經失去意義了。其次,小麥吸漿蟲是可以擴散的害蟲,雖然它的成蟲不會飛行多遠,但它可以隨風飛到鄰近麥田,在不經意間給你個措手不及,新發生地塊往往危害比較嚴重就是這個原因。而中蛹期的小麥吸漿蟲正處于地表3厘米左右,原來的越冬蟲繭在地下5-20厘米深處,藥劑接觸不到蟲體。到中蛹期蟲子上升到地表,最有利于用藥,另外蛹期的吸漿蟲還沒有羽化,移動性差,沒有飛出紅色蟲子前用藥最有保證。
具體的防治措施是:中蛹期、抽穗后兩次防治,以中蛹期為主,抽穗防治為輔。防治指標:平均每樣方有幼蟲2頭以上應用藥劑防治;抽穗后手拔麥壟一眼見成蟲2--3頭應該用藥。防治時期:中蛹期在4月中下旬,成蟲防治在小麥抽穗后。
防治方法:
(1)撒毒土。小麥孕穗期正是吸漿蟲蛹期。畝用2.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500-2000克拌細土5-10公斤,或畝用5%樂斯本顆粒劑900克拌細土25-30公斤于無風傍晚,撒在麥田地表,然后澆水助滲,一方面促使下層幼蟲上升,另一方面提高殺蟲效果。
(2)成蟲期噴霧防治:推薦使用菊酯類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畝噴水量不低于30公斤,嚴重地塊每隔2―3天噴一次,連噴3次。與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全田噴霧,陰天可以全天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