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香椿Toonasinensis(A.Jass)Roem.為楝科多年生落葉喬木,又稱椿芽、香椿頭、椿甜樹、椿陽樹等。香椿是我國著名的野生蔬菜,食用和栽培歷史已達2000多年,原產于我國,華中、西南地區有野生種,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省栽培最盛。傳統上香椿多作林木栽培,以居家四周、院落或村邊零散栽培較多,作蔬菜食用以自然采收為主。近年來,對其營養價值的廣泛研究促使其消費的猛增,隨之出現了集約化栽培和保護地栽培形式。香椿以采收嫩莖葉或種芽供食用,質地脆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可鮮食、油炸、炒食、涼拌、腌制及干制,香椿含有芳香物質,可作重要的調料蔬菜。香椿營養價值高,蛋白質、維生素C含量居群蔬之首,以紅香椿、紅葉椿、黑油椿質量最好。每100克食用部分蛋白質3.99克、脂肪0.47克、總酸0.27克、粗纖維1.05克、干物質10.5克、還原糖1.46克、維生素C166毫克、氨基酸總量3.89克、鐵1.39毫克、鈣69.24毫克、鋅0.63毫克。香椿具有止血固精、清熱收斂、去燥濕、消炎解毒等功效,對瘡癤、白禿、赤痢、風痘、赤白帶、鐵打腫痛等有較好的療效,其種子、樹皮、根皮還可防治感冒、腸炎和祛風等并可預防腫瘤。
一、生物學特性
(一)植物學特征香椿為多年生落葉喬木,全株具特殊氣味,植株直立,頂端優勢強,樹干高15~18米,最高達30米,樹皮暗褐色,條線狀剝落,小枝粗壯,葉痕大,扁圓形,內有5維管束痕。偶數或稀有奇數羽狀復葉,10~20對小葉,小葉披針或長圓形,長8~15厘米,幼嫩葉絳紅色,成長葉綠色,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鈍齒,葉柄紅色,有淺溝,基部肥大。花序為復總狀花序,長30厘米左右,花白色,花瓣5枚,橢圓形,基部黃色,有香味,花萼較短小,有退化的和正常的雄蕊各5枚,子房5室,卵形,每室胚珠2枚,子房花盤無毛。果實為蒴果,長橢圓形,木質扁平,長1.5~2.5厘米,5瓣裂。種子一端有膜質長翅,種子千粒重10~12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香椿適應性和抗逆性均較強,喜較強光照,不耐陰。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量適中的山區種植椿芽產量高,品質好。香椿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在平均氣溫8-20攝氏度的地區均可正常生長,生長適溫20-25攝氏度,高于35攝氏度時生長停止,幼樹能忍受零下10攝氏度的低溫,在3-4月20攝氏度的條件下香椿生長最快,11月下旬開始落葉(不完全落葉),在南方冬季仍可繼續生長。采用保護地栽培,控制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于提高椿芽的品質和產量。香椿在酸性、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均可生長,在河谷、山區、路邊、村頭、庭院都可健壯生長,可不占用耕地,但以選擇土質肥沃、疏松、通氣性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最好。香椿耐旱,但干旱影響其側芽的萌發,應及時澆水。水分過多易引起根莖部腐爛而死苗,因此栽培地地下水位不能過高,以1.5米以下為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