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方式日趨普及。然而在大力發展的同時,養殖環境也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導致因環境惡化造成對蝦發病死亡的現象不斷發生。近年來,南美白對蝦危害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由桃拉病毒和桿狀病毒引起的紅體病和白斑綜合癥等傳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現了一種“死底癥”,又稱“偷死病”。該病主要發生在高密度養殖的蝦塘,一般在池水富營養化且水質變壞時容易發生。當遭遇持續高溫天氣,白對蝦隨著快速生長,池內載蝦密度不斷增大,加上攝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質極易惡化。因此,在南美白對蝦生產的關鍵季節,廣大養蝦者在著重加強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的同時要謹防“死底癥”的發生。
一、“死底癥”的成因與癥狀
1.“死底癥”表現的癥狀 “死底癥”主要發生在白對蝦生長的中后期,且養殖密度較高的蝦塘。通常在水溫達28℃以上,發病對蝦規格在80~120只/千克。發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發現死蝦1~2千克/池,到白對蝦蛻殼時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現象會持續下去,直到收蝦季節,甚至絕收。由于絕大部分蝦死在池底,平時不易察覺,故有些蝦農也稱之為“偷死病”。死蝦肉眼觀察無明顯的癥狀,部分死蝦可見黃鰓或黑鰓,有時可見軟殼紅體癥狀,容易誤診為紅體病。
2.“死底癥”發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養殖過程中,不注重蝦池的水質管理和調控,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水質狀況惡化,對蝦的排泄物、殘餌、池內有機物等在異養性細菌的作用下,蛋白質及核酸會慢慢分解,產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質。而氨在亞硝化菌或光合細菌的作用下又轉化成亞硝酸,亞硝酸與一些金屬離子結合以后可形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又可以和胺類物質結合形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亞硝胺,從而造成對蝦抗病能力急劇下降,進而中毒死亡。據調查資料報道,發生對蝦偷死現象的池塘水質指標中的亞硝酸氮普遍偏高,通常淡水或咸淡水池塘,其亞硝酸氮高于0.5毫克/升時,即可發現“死底”現象;而鹽度高的水體,其亞硝酸氮高于1.0毫克/升時會發現“死底”現象。因此,若能及時將亞硝酸氮降低到一個安全閾值,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癥”發生和蔓延。
二、“死底癥”的控制措施
1.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水質穩定根據南美白對蝦的水質要求,養殖期間應始終保持良好的水質。尤其到了高溫夏季,對蝦生長快,攝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質易惡化。因此,應堅持每天凌晨、中午開機增氧2~3小時。如遇到低壓悶熱天氣,應延長增氧時間。同時,要根據水質變化勤換新水,換水堅持少量多次,每星期最好換掉池水的1/3,然后再提高池塘水位,保持在1.8~2.0米以上。
當對蝦生長到了中后期時,因投飼量大,池內殘餌和排泄物不斷增多,水質污染加重,水色易變濃。此時,應及時施用適量的沸石粉或白云石粉來控制水色。并且每隔15~20天施用0.2~0.3克/立方米芽孢桿菌或1.0~1.5毫升/立方米EM菌等來改善水質,先迅速降低氨氮含量,以免水體中的氨氮含量過高后,促使亞硝酸鹽的積累和加重其毒性,從而引發“死底癥”的發生。
2.適時潑灑硝化細菌通常在南美白對蝦放苗開始養殖40天后,每月潑灑一次純化硝化細菌――硝化寶,其用量為每畝水體潑灑1千克,能明顯地降低池塘水質的亞硝酸氮,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癥”的發生。
3.緊急救治時,可向養殖水體及時潑灑固體雙氧水(高能氧)其用量為每畝水體0.5~1.0千克,重點潑灑在污染區。通過其強氧化作用,可降低亞硝酸氮對于白對蝦的危害,暫時減緩“死底”現象的大規模發生。也可采用全池潑灑2克/立方米的活性碳方法,暫時控制“死底”現象的發展。但從使用效果來看,這僅僅是一種治標的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亞硝酸氮過高的問題,且反復使用成本也較高。
4.輪捕疏養,保持合理的載蝦密度一般南美白對蝦經70~80天的養殖,規格達到60~90尾/千克時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獲。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對蝦生長情況和市場行情,采取輪捕疏養的技術措施,及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對蝦捕撈上市,以保持池內合理的載蝦密度。這樣既可提早上市,又能節約飼料,并為存塘對蝦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也有助于改善水質,促進對蝦快速生長。
南美白對蝦“死底癥”作為一種由水體環境因子造成的新型病害,目前在一些高密度養殖地區有逐漸蔓延的趨勢,想要有效控制這種病害,主要應密切注意養殖水體的亞硝酸鹽指標。因此,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應經常檢測各種水質指標,一旦發現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嚴重超標,應立即施用芽孢桿菌或純化硝化細菌,將氨氮和亞硝酸鹽的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防止“死底癥”的發生和蔓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