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為探索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池塘的高效利用技術,2005年,利津縣漁技站技術人員在汀羅鎮進行了半咸水斑節對蝦無公害養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材料與方法
1.養殖條件試驗塘2口,每口4畝,計8畝水面。池底為鹽堿地沙壤土,滲水鹽度18,池深2米,池底淤泥厚20厘米,有效水深1.5米。外源水為黃河水。
2.養殖管理
(1)清塘消毒:放苗前15天抽剩池底滲水30厘米,用二溴海因0.5克/立方米全池潑灑,24小時后進淡水60厘米。新進水與原滲水攪合均勻,防止形成分層。
(2)培養基礎生物餌料:清池后每畝施300千克腐熟雞糞作基肥,5天后池塘水色呈黃綠色,放苗時基礎餌料生物量出現高峰值。
(3)池水鹽度與離子調節:池水化驗結果表明,滲水中常量元素除鉀離子外,其它元素的組成及含量比值與海水十分相近,鉀離子含量為正常海水的1/7。根據海水常量組成恒定性原則(即不論海水中所溶解的鹽類濃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成分濃度間的比值幾乎保持恒定),為減少調節離子比值時的藥品用量,我們采取加注淡水降低池水鹽度的辦法,放苗時,池水鹽度調至7,從而較大地降低了離子調節成本。生物驗證,控制鉀離子的含量不低于正常海水的1/3~1/2,蝦苗在此范圍內能安全生存。
(4)健康蝦苗選擇:蝦苗來源于墾利縣育苗場。苗種通過PCR檢測不攜帶白斑病毒(WSSV)和桃拉病毒(TSV),并且體色正常、附肢完整、反應靈敏、游水能力強、規格均勻,蝦苗體長1.5厘米。放苗前15天,開始逐漸降低苗種培育池的鹽度,進行蝦苗鹽度馴化,至出苗前一天使培育池和養殖池的鹽度一致。
(5)放養密度:放苗前用養成池的水試苗48小時,確認蝦苗成活后再放苗。6月14日放苗,密度6000尾/畝。放苗時在池塘上風口將裝苗袋放在池水中10分鐘,待蝦苗逐漸適應池水溫度后,再緩慢倒出蝦苗。
(6)飼料投喂:前期選用優質南美白對蝦專用配合飼料喂養,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投喂不同型號的飼料,每隔半月投喂5天添加有Vc、免疫多糖、魚油等的拌餌,投餌量視對蝦攝食情況、天氣狀況和水溫變化靈活增減。每池設2個飼料臺,投餌后1小時檢查剩餌情況,并作為調整投餌量的主要依據。放苗30天內,日投喂2次,6∶00、19∶00各一次;之后日投喂3次,6∶00、11∶00、20∶00各一次。為促進后期生長速度,自8月中旬開始,在夜間11∶00加投1次鮮活餌料,主要為經打碎沖洗干凈的鰱鳙等淡水低值魚類。
(7)水質調控:放苗后30天內將池水加深到1.5米,之后每隔1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20厘米。同時定期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劑,改善和優化水環境。養殖期間早晚巡塘,經常觀察水色,定期測定池水的氨氮、pH值、鹽度等理化因子,特別在加換水及降雨后注意測定鹽度,養殖期間池水鹽度最低值達到3,整個養殖期未使用增氧機械。
(8)病害防治:池塘進水時用60目篩絹網過濾,杜絕敵害生物進入池內。整個養殖過程,除清塘及8月底各使用一次二溴海因進行水體消毒外,未使用其它任何消毒藥物,只是每隔10天施一次有益生物制劑。
二、試驗結果
9月18日收捕,共收獲成蝦885千克,平均畝產110.6千克,總產值6.2萬元,畝收入7750元。扣除苗種、餌料、人工等生產直接費用,畝均純收入4850元。對蝦體長平均13.8厘米,蝦苗回捕67%,餌料系數1.5。養殖對蝦個大色正,經檢測,符合無公害對蝦標準。
三、分析與討論
1.試驗表明,斑節對蝦可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內陸半咸水池塘養殖,近年來,南美白對蝦養殖發展迅猛,致使產品價格走低,蝦病也呈加重趨勢,在濱海鹽堿地區適度推廣斑節對蝦的養殖,可改善養殖品種結構,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養殖效益。
2.利用濱海鹽堿地池塘養殖斑節對蝦,應注重滲水的離子平衡調節和蝦苗的淡化過渡,以提高蝦苗的養殖成活率。
3.在沒有發現不正常的情況下,盡量不使用水體消毒劑,采取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來改善水質,使水體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