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3.黃頭病
[病因]該病病原是黃頭病病毒,呈桿狀,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納米×[130~380]納米,屬單鏈RNA病毒。
[癥狀]病蝦早期游動遲緩,頭胸甲呈黃色或發白,膨大,鰓變成淡黃色到棕色,肝胰腺變成淡黃色。主要感染鰓組織、淋巴器官、血細胞和結締組織等。該病毒毒力較強,對蝦被感染后3~5天內可全軍覆滅。
患病蝦組織多處壞死。胞核縮小或破裂,核周圍細胞質內有嗜堿性的球形包涵體。染毒組織的血竇中有一種獨特的數目不等的球形細胞。其胞質嗜堿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該病首先在印度斑節對蝦的精養塘中發現,后在東亞地區的其它國家如泰國、中國、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對蝦在內的多種對蝦發病,并可與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蝦、成蝦。
[診斷]臨床癥狀觀察到鰓絲和頭胸部肝胰腺區變成淡黃色可作初步診斷;血淋巴涂片觀察到核固縮、核破裂和嗜堿性的包涵體可作為診斷依據;確診可用DNA探針、RT-PCN方法和免疫學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確的操作來阻止疾病的發生和蔓延。其它方法同白斑綜合征。
4.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
[病因]該病病原是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球形,無囊膜,直徑22納米,屬單鏈DNA細小病毒科的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可在宿主細胞核內形成包涵體。
[癥狀]患病幼體攝食減少,常浮于水面,甲殼出現白色或淡黃色斑點,瀕死對蝦體色明顯變藍,腹部肌肉混濁,病蝦畸形,會在池中慢慢升起,靜止一會后翻滾,接著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幾小時內重復此過程直到精疲力盡死亡或被其它健康蝦吃掉。成蝦被該病毒感染后一般呈無癥狀帶毒狀。
病蝦的皮下組織、造血組織、觸角腺、神經組織、淋巴器官等為主要靶組織。細胞核腫脹,胞核內有嗜曙紅的呈晶體狀排列包涵體,染色質向邊緣移動。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對蝦的仔蝦期和幼蝦期,該病的累計死亡率可高達80%~90%,但未見嚴重的急性流行。
[診斷]①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作出初步診斷。②取病蝦靶器官,制成新鮮組織壓片,用顯微鏡檢查,發現細胞核肥大,核內有包涵體,可作出進一步診斷。③超薄切片,電鏡觀察,找到直徑約為17~27納米對稱的病毒顆粒,即可作出確診。
[防治方法]同白斑綜合征。
5.肝胰腺細小病毒樣病毒病[HPV]
[病因]該病由肝胰腺細小病毒樣病毒引起。
[癥狀]病蝦病理觀察為肝胰腺上皮細胞的胞核肥大,核內有大而無定形嗜酸性包涵體,染色質著邊減少,核仁著邊。完整的包涵體常可脫落到肝胰腺腹管腔中,一般在肝胰腺遠端管的F型和B型上皮細胞中常見。
[流行及危害]該病對幼體危害較大,往往在3~5天可造成大量死亡;在養成期,該病的累計死亡率最高可達90%以上,最低也有50%左右。
[診斷]①可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作出初步診斷。②在載玻片上加1滴1%孔雀石綠水溶液,然后放入病蝦的肝胰腺1小塊,蓋上蓋玻片,壓成薄片,在光鏡下檢查,如發現胞核肥大,核內有綠色的包涵體[核仁及脂肪滴呈淡綠色]可作為診斷依據;將病蝦的肝胰腺或前中腸制備超薄切片,用投射電鏡檢查,發現細胞中有肥大的核,核質中有包涵體及球形病毒顆粒,可作出進一步診斷。③確診可采取葡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的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是進行預防,其措施有:①對蝦池進行徹底消毒。②加強親蝦的檢查,發現攜帶病毒的親蝦要及時清除,并對暫養池及工具進行消毒。③育苗時要加強對幼體的監測,一旦發現有病毒感染,應立即進行嚴格的隔離、消毒或銷毀,以免造成疾病的傳播和流行。④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蝦池的良好水質,確定合理的養殖密度,投喂優質飼料及準確掌握投飼量,定期投喂廣譜抗菌藥飼。
6.對蝦桿狀病毒病[BP]
[病因]該病由對蝦桿狀病毒引起。
[癥狀]患病對蝦攝食量減少,生長明顯減緩,體表和鰓附著多種寄生或共生生物。肝胰腺和中腸上皮是BP的主要靶器官。感染細胞的核腫大,染色質縮小和邊移,核仁崩解,核內形成一個或多個包涵體,H-E染色嗜酸性,革蘭氏染色和甲苯胺藍染色為深染的四面體狀。電鏡下可見包涵體內或游離其外的病毒粒子,嚴重感染時細胞壞死、脫落,病毒粒子和包涵體釋放至肝胰腺的腺管內,通過糞便排出體外。
[流行及危害]在無節幼體和糠蝦期,常表現為急性死亡,累積死亡率達90%以上。PL-5期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發病過程,4~8周累積死亡率超過50%。該病可通過健康蝦吃了帶病毒的蝦感染而傳播。
[診斷]①取病蝦肝胰腺或前中腸,制成新鮮組織壓片,用顯微鏡檢查,發現上皮細胞內有金字塔形的包涵體[用伊紅染色時呈桃紅色],可作出初步診斷。②超薄切片,電鏡觀察,如看到金字塔形包涵體或核質中有桿狀病毒,可作出進一步診斷。
[防治方法]同肝胰腺細小病毒病。
7.呼腸弧病毒病[REO]
[病因]該病由呼腸弧病毒引起。
[癥狀]病蝦蛻皮困難,附肢麻痹,游動緩慢,靠近池緣,反應遲鈍:甲殼上有棕色斑點,鰓呈紅棕色肝胰腺壞死萎縮,在R型和F型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嗜曙紅到汗紅染色的包涵體,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包涵體有直徑50~60納米的病毒粒子的集合體或晶體陣列;血淋巴液小凝固,神經系統有大量壞死的血細胞。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仔蝦,尤其在養殖密度過火時容易發生。
[診斷]可根據血淋巴液不凝固、甲殼上有棕色斑點等癥狀進行初步診斷。如發現R型和F型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嗜曙紅到洋紅染色的包涵體,包涵體中有直徑50~60納米的病毒粒子可作進一步的確診。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如發現該病時,應該將水池中的蝦全部處理,并用1%來蘇兒消毒24小時,徹底洗刷干凈,養殖池曝曬數天再放養。
8.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MBV]
[病因]該病山斑節對蝦桿狀病毒引起。MBV也可感染南美白對蝦。
[癥狀]病蝦體色藍灰或藍褐色,胃附近白濁化,厭食、反應能力弱,浮游于水表層,有的頭、尾彎向一邊,有時發現蝦頭朝上,身體垂直在水面旋轉。體表和鰓易于附著聚縮蟲、絲狀細菌、藻類及污物,容易并發褐斑病等細菌性疾病,病蝦最終側臥池底死亡。
[流行及危害]該病毒對Ⅱ期蚤狀幼體及以后各生長階段的蝦苗、幼蝦及成蝦均可感染,養殖環境的優劣對其死亡率有較大影響,一般死亡率為20%~90%。污染的水質是導致該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帶病的親蝦可使卵核幼體受到感染。由于蝦有相殘的習性,帶病的蝦被食后也會導致該病蔓延。
[診斷]①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作出初步診斷。②取病蝦的肝胰腺進行石蠟切片,H-E染色,發現上皮細胞核肥大,核內有1個或多個球形的嗜酸性包涵體:電鏡超薄切片檢查,看到包涵體和核質中有許多桿狀病毒,即可作出確診。
[防治方法]①嚴格檢疫。②嚴格消毒。蝦池放養前用1~1.5克/立方米漂白粉清池;親蝦用10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浸浴1分鐘,然后放入產卵池,防止病原傳播。
9.中腸腺白濁病[又稱中腸腺混濁病]
[病因]病原是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BMN],屬桿狀病毒科。
[癥狀]該病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病蝦常在近表層水中游動,活力差,對刺激反應遲鈍,不時回旋轉動,厭食,不能正常發育,發病池蝦大小相差顯著。
中腸腺病癥是該病的主要癥狀。病蝦中腸腺上皮細胞排列凌亂、崩潰,并從基膜上脫落;核肥大,是正常狀況下的2~3倍[大小為10~14微米×12~16微米,正常為4~6微米×4~8微米]。核質被破壞,分泌細胞減少,肥大的核內有許多病毒顆粒。中腸腺呈不透明白濁狀,嚴重時白濁程度愈發明顯,腸道有時也變混濁。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幼體及仔蝦,尤其是糠蝦幼體。感染病毒的幼體8~9天的累計死亡率可高達90%。帶病毒的親蝦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中腸腺上皮細胞的壞死而被排出體外,釋放于水中而成為新的傳染源。健康蝦攝食病蝦后即被感染。
[診斷]①可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尤其是中腸腺出現白濁現象是該病的重要特征;②中腸腺組織切片,若見上皮細胞排列凌亂、核肥大、細胞崩潰并從基膜上脫落,分泌細胞減少,超薄切片見病毒粒子,可判斷為該病;③新鮮中腸腺暗視野觀察法。將病蝦苗完整的中腸腺取出,用蓋玻片將其壓成薄片,通過暗視野顯微鏡觀察患病蝦,可見到大小10~30微米、白色、輪廓清晰的圓形或長橢圓形的,感染了病毒而肥大的中腸腺上皮細胞核.福爾馬林固定的標本也可用此法觀察診斷:④葡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SPACOA]、熒光抗體技術等均可對該病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