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美國硬殼蛤(mercenariamercenaria)又稱小圓蛤、北方簾蛤或美洲簾蛤,該貝屬廣溫、廣鹽性種類,對環境耐性強,適于不同底質養殖,生長速度較快,兩周年可達商品規格50~60毫米殼長以上。我站2003年承擔了省水產三項工程項目,于2003~2004年從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引進苗種20萬粒,規格630~1400粒/千克,共計230千克,在海門包場基地三個池塘進行引種養殖試驗,試驗面積60畝。養殖成貝40.8噸,脊尾白蝦2.76噸,實現產值49.1萬元。平均畝產726千克,平均畝效益8183元。現將養殖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池塘條件
養殖池塘為蝦養殖池,面積20畝,不設中央溝,有相對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底質以泥底或泥沙混合為主,適宜青蛤、縊蟶等貝類穴居。
二、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底質處理池底經過1個冬季的干露、曝曬,土質干硬,早春季節利用推土機鏟除過多的淤泥,在播苗前30天用水牛翻耕局部池底,翻耕深度為20~30厘米,曝曬后碾碎耕平做成埕田,以利于貝類鉆棲。在埕田四周開挖深1~1.2米、寬5米的環溝。
2,清塘消毒放養前15天,池塘進水30厘米,用漂白粉50~80克/立方米,茶籽餅150克/立方米清塘消毒,7天后將池水放掉,再灌進經120目篩絹網過濾的天然海札以防止進入敵害生物,并用2~4克/立方米溴氯海因全池潑灑消毒。
3.肥水在貝苗放養前15天,池塘進水60厘米,施尿素1~1.5千克/畝、過磷酸鈣0.1~0.2千克/畝,以培養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基礎餌料生物。每旬大潮換水30厘米,并視具體水色決定追肥量,一般施尿素1~1.5千克、過磷酸鈣0.1~0.2千克/畝,使池水保持黃褐色或黃綠色,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貝苗放養時灘面水深達0.6~0.8米。
三、苗種放養
1.苗種選擇硬殼蛤苗種應選擇貝殼外表面平滑,后緣青色,殼頂區為淡黃色,殼緣部為褐色或黑青色,左右膨脹,觸之即雙殼緊閉,感覺靈敏,貝殼破碎率小于2%、規格整齊的優質蛤苗。
2.苗種放養硬殼蛤放養時間在3月下旬~4月中旬,脊尾白蝦的抱卵蝦放養時間在7月上旬,硬殼蛤放養的規格為1400粒/千克,放養密度一般5萬~10萬粒/畝,把苗種均勻地撒播在池塘灘面上,脊尾白蝦的抱卵蝦放養密度為0.75千克/畝。這種養殖方式既可以增加蝦的產量,又為硬殼蛤的生長創造了較好的環境條件。
四、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前期以加水為主,每次10~20厘米。一個月后每當大潮汛換水,每次換水30%;高溫期每次換水40%。應做到保持水質清新,水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定期池塘干露,池水透明度在30~35厘米之間。
2.飼料投喂飼料包括新鮮小雜魚、小麥。養殖前期主要投喂小麥,養殖后期則以投喂小雜魚為主,可以起到育肥的目的。每天投喂1次,在傍晚投喂,投喂小麥一般0.5~1千克/畝。海水小雜魚,后期每口池塘投喂10~20千克,投喂量以2~4小時內吃完為宜。
3.病害防治定期用漂白粉、溴氯海因等消毒劑,發現有死亡個體應及時撈除,并科學用藥加以治療。
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養殖生物的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注意水質變化,及時調整投喂量和換水量,并適時追肥:注意天氣變化,做好防洪防臺風工作;檢查塘堤、渠道、涵洞等,發現損壞及時修復。
五、體會
1.進行以貝類為主的蝦、蟹、貝池塘混養,合理搭配是基礎,水質管理是關鍵。其中貝類產量、產值應處于主導地位,而實行多品種混養能夠有效地利用水體空間,提高海水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
2.貝類養殖池中混養蝦的目的:一是為了調節水質,蝦的殘餌、排泄物及底泥中富含的有機物是貝類的優良餌料,有利于維持池塘的生態平衡;二是硬殼蛤屬埋棲性貝類,被動濾食,而池塘與潮間帶的不同之處在于水體相對靜止,混養一定的蝦,可以使水體流動,有利于貝類攝食、生長。
3.在放養模式上值得注意的是:以養殖貝類為主的池塘適當放養脊尾白蝦的抱卵親蝦,放養密度為0.75千克/畝為適宜。我們在養殖實踐中套養梭魚10尾/畝,這樣的放養量還是比較科學的,梭魚可以攝食青苔和死亡的蝦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病害蔓延的作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