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自1993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品種退化,養殖密度提高,生態環境惡化,氣候不穩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鱖魚(桂花魚)的病害日漸嚴重。今年由于氣溫明顯比往年高,而且高溫期季節出現相對早,持續時間長,因此桂花魚發病具有病期早、病害種類多、危害性大等特點。
一、鱖魚主要病害。
現將1994年以來,珠江三角洲桂花魚養殖產區危害的一種病――鱖魚暴發性傳染病的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1、病原。該病的主要病原是病毒。此外,相當多的鱖魚暴發性傳染病是屬于多種病原混合感染的并發癥,即使病的病原除病毒外,還有細菌等。
2、癥狀。對于純病毒感染的鱖魚暴發性傳染病,其最典型癥狀為體表無出(充)血癥狀,鰓絲淡白無血色,肝臟蒼白色,或肝臟腹面或背面有紅色血點,質地松脆。個別體表也染上黃色,似黃疸癥狀。一般無腹水。此類型癥狀采用多種殺蟲或抗菌消毒藥物也無法控制病情蔓延。而對于多種病原混合感染的暴發病,則具有癥狀多樣化的特點:有時同一口發病塘,病魚可同時出現鰓紅或鰓蒼白,甚至鰓絲潰爛等癥狀;肝色略偏淡,蒼白,或具紅色血點,有的則出現質地松脆癥狀;有的有腹水等。此類型癥狀采用口服或潑灑適當的抗菌、消毒藥物,結合水質調節可起到減緩病情蔓延擴展的效果。
3、發病規律。①具明顯季節性。該病的發病季節為5―11月,高峰期為7―9月。一般每年的11月中下旬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②起病急,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往往發病早期每口塘死亡十幾尾,2―3天內迅速增加到70―80尾,一個星期內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幾百尾、幾千尾,甚至全軍覆沒,死亡率90%以上。③細菌、寄生蟲、水環境突變、氣候突變以及藥物均可誘發或加劇病情發展,養殖戶的“越下藥,死亡越多”、“越換水越死魚”等說法。
此外,除暴發性傳染病外,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敗血癥、各種寄生蟲病都可引起鱖魚不同程度的死亡。
二、鱖魚主要病害病因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鱖魚養殖過程中發生大面積死亡,究其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池塘環境衛生條件惡化。發生暴發性疾病的池塘大多數都是長期不清淤泥的。
2、沒有把好鱖魚餌料魚的檢疫、消毒關。多數飼料魚沒有進行常規的魚體消毒浸浴或內服必需藥物,或者消毒方法不當,沒有起到殺蟲、殺菌、消毒效果。
3、種質退化。現在許多親魚都是直接來源于同一池塘,同一批生產,繁殖后產親魚就淘汰,下一年再在子代的池塘選擇親魚。由于近親繁殖而造成種質嚴重退化,抗病力減弱。
4、養殖密度過大。現在養殖密度一般在1500尾/畝以上,密度過大,造成魚的活動空間減少,生活力減弱,體質下降,容易染病。
5、濫用、亂用刺激性藥物十分普遍。一旦發病,不分癥狀、病因盲目加大用藥量,多次數使用硫酸銅等殺蟲凍結現象十分突出,結果往往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三、綜合防治技術
1、增強魚體對疾病抵抗力。如提純復壯親魚、防止近親繁殖,有條件的孵化場應考慮重新從天然水體中引入原種或在兩個以上不同的地方挑選親魚;投喂優質餌料魚,投喂中草藥、免疫增強劑,進行免疫接種提高魚體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力等措施。
2、改善池塘養殖環境。鱖魚暴發病的發生往往與水質環境不良有關(實際上許多帶病毒的鱖魚在良好的養殖環境中可不發病),加強水質管理,培育有益藻群,抑制或降低水中有害物質及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合理用藥、合理密養,適當混養,使養殖池水保持爽、活、微綠,透明度在20―30厘米左右,創造適應鱖魚生長的溶氧豐富、水質清潔的環境。
3、實行徹底清塘(有條件的最好2―3年清淤泥一次),使用無污染水源,放養健壯不帶毒苗種以及日常管理中搞好飼料魚、工具、池塘水的消毒等防病工作。
4、發病季節,采用封閉式或半封閉式養殖,即在養殖中盡量不換水或少換水,以避免引入病原及破壞原來池塘中較為穩定的生態環境;藥物防治采用外消內服相結合才可收到較好效果,水體消毒用溫和性藥物為好,禁用刺激性大的殺蟲或抗菌藥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