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流水養魚是一種利用山區地形落差和山溪流水進行較高密度養魚的模式,主要養殖草魚。它具有占地少、投資小、易于管理、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一般10平方米的流水魚池年產量可達25~75千克。山區日照少、水溫低、魚群長期逆水游泳而生長較慢、體質健壯,而且水質、飼草都沒有污染,養成的商品草魚體色烏黑、肉質清新甜美、風味獨特,售價高達24~36元/千克仍供不應求。一口流水魚池年可獲純利1000元以上,是山區農民家庭的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一、魚池的建造
1.建池地點選擇水量充足、引水方便、背風向陽、山洪不易沖毀的山溪河流兩岸和泉眼附近及攔河壩下游、引水溝渠沿線等地開挖魚池。
2.魚池大小和深度根據實踐經驗,面積一般以8~16平方米,水深保持在50~100厘米為佳,這樣單產較高、管理方便。池壩應高出最高歷史水位50厘米以上,以防逃魚。
3.魚池結構圓形魚池最好,池水交換均勻、無死角、能自動排除糞便及飼料殘渣,正方形或長方形魚池水流不及圓形魚池均勻、有一定死角、排污較困難,但土地利用率高、施工容易,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采用哪種形狀。池壩建造可就地取材,卵石、塊石、磚、混凝土皆可,并用水泥嵌縫,以增加強度和防止滲漏。對于圓形魚池,進水口要保證水流沿池壁切線方向流入,使池水旋轉,出水、排污口設在魚池中央,經埋在池底的暗管排至溢流口;正方形或長方形魚池,進、出水口應對角設置,以減少水流死角。圓形魚池池底周邊向中心、方形魚池進水口向出水口都要有1/3~1/2的坡度,以利污物排出。進、出水口均應安裝雙重攔魚柵防止逃魚,溢流口安裝活動閘板以調節池水深度。多個魚池建在一起,為保證有充足的溶氧,每個魚池應單獨從水源進水而不能串聯。
二、魚種放養
1.放養品種流水養魚采取單養方式,草魚因個體大、生長快、山區有豐富的飼草資源而成為山區流水養魚的主養品種。另外每個魚池還放養數尾荷包紅鯉和鱖魚。荷包紅鯉除作"水底清潔工"之外,其臃雅的體態、鮮艷的體色不僅有很強的觀賞性,還能嚇退水鳥、水獺等敵害的入侵;鱖魚能有效地控制野雜魚的數量,減少水體耗氧。近幾年引進了虹鱒、鱘魚、香魚進行養殖均取得成功。但皖南山區秋季往往干旱少雨、水溫升高,虹鱒難以忍受,必須在每年9月份前起捕,因而不宜發展。鱘魚、香魚則較適應,是皖南山區流水養魚可發展的養殖對象。
2.放養時間、規格和密度1月份投放魚種,每立方米水體可投放0.5千克/尾的大規格魚種4~10尾,當年就能長到2~3千克以上,達到起捕規格;也可采取捕大留小、輪捕輪放的方式,每年按上述密度投放0.1千克/尾的魚種,能降低魚種成本;養殖的鱘魚在4月份投苗,每立方米水體放養體長為15~20厘米的魚種20~40尾,當年可育成0.75千克/尾的商品魚;養殖香魚一般在3月中旬放養,每立方米水體可投放體重5~6克的魚苗60~120尾,到6月上旬便可達到80克的商品規格。流水養魚的放養密度主要受枯水季節水流量的制約,如果長年水量充沛可適當加大密度,否則就要減小密度。
三、飼養管理
1.流量調節池水流量太大或太小對魚群的生長都不利,流量太小會造成水體缺氧,流量太大會使魚群體力消耗過大,因此水流量的調節是流水養魚成敗的關鍵。一個基本的原則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一個適宜魚群生長的范圍內。冬季:水溫低、水體溶氧高,魚體新陳代謝緩慢、耗氧量少,池水每5~8小時交換一次就可以了;春季:從冬季的每5~8小時交換一次,隨水溫升高、魚群攝食量增大逐漸加大到每1~2小時交換一次;夏季:水溫高、水體溶氧下降,魚體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池水需15~20分鐘交換一次;秋季:隨水溫下降池水交換量逐漸減少到冬季的每5~8小時交換一次。
2.投餌投餌應定時、定質、定量。定時:一般在上午8~9點喂一次,下午4~5點喂一次,具體可隨實際情況確定;定質:投喂的青草、精飼料要適口、新鮮、無污染、無霉變;定量:根據水溫高低、天氣變化和魚體的大小確定每天的投喂量,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不剩為宜。
3.日常管理應加強巡查,經常檢查進、出水口使水流通暢,及時調節流量;每天清除食物殘渣,使水體保持清潔;夏季可在魚池上方搭遮陽網或栽種絲瓜等植物,防止太陽曝曬造成水溫過高。
四、魚病防治
1.徹底清塘將進、出水口徹底攔死防止池水流動,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300克或漂白粉30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7天后恢復流水即可放魚。
2.藥物預防魚苗下池前用3%~4%的食鹽水浸洗15~20分鐘;在生長季節用敵百蟲或菊酯類殺蟲劑滅蟲2~3次;魚群攝食旺季每15~20天用漂白粉20~50克在進水口處掛簍;秋季枯水及高溫時期要減少投餌量并經常投喂紫蘇草、艾葉、韭菜等,以防止腸炎等疾病。
3.對癥治療皖南山區流水養魚主要易發生水霉病和腸炎、赤皮病。水霉病:用油桐果數顆穿吊掛在進水口,或者按每立方米水體用水菖蒲干草5克煎汁+食鹽5克+人尿50克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7天;腸炎、赤皮并發癥:用鮮辣蓼200克/千克魚體重,煮汁拌入飼料投喂,或每立方米水體用艾葉150克+菖蒲90克+食鹽2.25克,煎汁后全池均勻潑灑,每天1次,連用3~7天,均有良好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