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淡水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蟲(1chthyophthinusmultifiiis),它們引起致死性體外寄生蟲病,因為病魚體表或鰓上呈現白色小點病變,故又稱“白點病”。該病對淡水養殖魚類危害很大,蟲體能快速致死病魚,所以要控制該病,必須進行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收到理想效果。當然,對該病的最好的預防措施是防止魚體感染和發病。
一、蟲體
顧名思義,發生白點病后,病魚皮膚上出現明顯的白色小點,好像身上撒了一層鹽的結晶,且粗糙不平。
成熟的蟲體較大,直徑可達1毫米,肉眼可見。蟲體通常引起魚的皮膚分泌大量的粘液,粗看好象真菌感染引起的菌絲樣外觀。但多數情況下,病魚的頭部和病死的魚才能見到明顯的白點。一些病例則在鰓上較明顯。由于蟲體的寄生,常引起病魚因皮膚瘙癢不適而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時在水面作短時的翻肚運動。疾病后期,病魚常出現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吃食。
顯微鏡下,蟲體呈圓形,作阿米巴樣的滾動運動。蟲體中央有“C”形核。感染期幼蟲卻沒有這種“C”形核,但能在水中作逆水游動。這種幼蟲一旦遇到魚體,即鉆入鰓或皮膚的上皮層。一旦幼蟲鉆入宿主魚皮膚或鰓之后,藥物就難以進入對它們起作用了,因此時有皮膚、鰓的上皮和粘液的保護。所以,適時殺死感染期幼蟲對防治該病是極其重要的。
二、生活史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原蟲,由感染魚或攜帶蟲體的其它生物、器械帶入魚塘。也可隨魚塘的引入水源進入魚池。成熟的蟲體離開病魚后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魚池底、壁或其它固體表面,胞囊內逐漸分裂成許多小個體,即幼蟲母體,通常一個胞囊能形成2000多個幼蟲母體,最后破囊而出,變成感染性幼蟲,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借此游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鉆人宿主魚的皮膚和鰓。如果在1~2天內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
所以小瓜蟲實際上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只有依賴宿主才能生存。進入上皮層后,蟲體變圓,成為滋養體,此時由于有宿主上皮層和粘液的保護,一般化學藥物很難殺死它們。僅在胞囊期和幼蟲期,才對藥物敏感和易于被殺死。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時間隨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蟲體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魚,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
研究者還發現,蟲體能夠在上皮細胞層下面進行復分裂,這是多子小瓜蟲三期生活史的一個旁路發育階段,這時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復分裂蟲體細胞在宿主的上皮層下面呈排或呈叢聚集。當蟲體發育到這種情況時,則很難殺死它們,因為這種蟲體通常不會離開宿主。三、致病作用科學家們還沒有準確了解蟲體致死宿主魚的真正原因。但一些現象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鰓、皮膚上皮細胞因為蟲體的入侵常常增厚,其結果是妨礙了鰓絲對氧的攝入,鰓絲、鰓片的變形也限制了氧氣的流通,蟲體寄生占據空間也妨礙鰓絲上氧氣的通過,這些都對魚的呼吸形成障礙。鰓上皮的脫離也可以導致魚體的電解質、營養物和體液的喪失,使魚體營養失調、滲透體系受到破壞。再者就是細菌和真菌也容易繼發感染。
四、預防
盡管有嚴格的預防措施,小瓜蟲也可能進入魚的養殖系統。但是還是要防止野生魚類進入養殖體系,因為幾乎所有淡水魚類都可以感染小瓜蟲。魚池的排水管口應該高出外面水塘水面0.6米以上,因為有些野生魚類可以逆水從排水管進入養魚池。進水口必須要安裝過濾膜,雖然過濾膜尚不能阻隔蟲體的直接進入,但它能夠防止攜帶蟲體的野生魚類進入。魚塘灌滿水之后,至少要自凈3天以后才能放入魚苗,因為即使隨水源引入幼蟲,在它們沒有找到宿主感染時,2天后會自行死亡,如果水溫較低(低于10℃),則自凈時間相應延長。也可以用硫酸銅潑灑魚塘,殺死水中的蟲體、幼蟲或胞囊。
需要注意的是,對新引進的魚苗必須仔細檢查其有無病狀或寄生蟲存在,最好送少量魚苗到專門的魚病實驗室進行檢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新引進來的魚苗進行隔離飼養1周,并及時觀察有無異常表現。曾經在病魚塘使用過的工具、器械,一律要進行消毒或強烈陽光下曝曬,否則不能再在健康魚塘使用。
如果一個魚塘曾經發生過白點病,那么在重新養魚之前,魚塘必須要進行處理:徹底干塘,撒生石灰(200千克/畝塘),并且在烈日下曝曬一周,曝曬時池塘表面溫度需要在40℃以上。
此外,保證飼養魚的營養和飼養管理也非常重要,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魚。很容易發生白點病。
五、治療
在魚體上寄生的小瓜蟲,不是各個生長時期都對藥物同樣的敏感,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的蟲體才對藥物敏感,因為此時它們外面的保護層(上皮細胞和粘液)很薄,藥物容易滲透進去;而在其它時期(早、中期)的滋養體,由于外面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難以滲透,所以很難將它們殺死。因此,在治療上,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3~7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兩療程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
評定藥物的治療效果,需要在3個療程之后,根據在顯微鏡下檢查鰓絲中有無蟲體或蟲體是否死亡來判定。同時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更多的療程治療。
目前,被推薦用于食用魚白點病的治療藥物主要是福爾馬林、硫酸銅(或絡合銅)和高錳酸鉀三種。其中硫酸銅最廉價。
(1)福爾馬林福爾馬林是37%的甲醛和5%~15%的甲醇混合水溶液,甲醇的作用是防止甲醛的分解。
病魚可用125~25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浸泡1小時(水溫21℃),治療濃度不能超過167毫升/立方米。治療時要充分充氧,治療后立即換清潔的水,并充氧。有人用15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浸洗魚種10~15分鐘。可以用福爾馬林潑塘,濃度是15~25毫升/立方米,即1畝塘(1米水深)用福爾馬林10~16升。
(2)硫酸銅國內多數資料報道:硫酸銅不能用于治療小瓜蟲病,因為硫酸銅對小瓜蟲不但無效,而且還能刺激小瓜蟲更快形成胞囊,加快蟲體繁殖速度,加劇病情等等。但國外一直將硫酸銅作為治療小瓜蟲病的最適合的藥物,國內也有少數報道肯定硫酸銅在小瓜蟲病治療上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硫酸銅后,很多藻類會被殺死,導致水中的溶氧量變低,特別是在高水溫時更是如此,魚可能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如果應用硫酸銅潑塘,一定要進行逐級稀釋,方能保證濃度的均一性。盡量使用絡合銅替換硫酸銅治療小瓜蟲病,其優點有以下幾點:①絡合銅不像硫酸銅那樣容易沉淀或被珊瑚、池底淤泥等吸附;②絡合銅在pH2.0~8.5范圍內更加穩定,不易與其它化合物如碳酸鹽起反應,保持其療效;③絡合銅的毒性比硫酸銅低。
(3)高錳酸鉀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能使水體中的有機物氧化,其中包括魚體上的寄生原蟲和體表寄生蟲。治療濃度取決于水體中有機化合物的含量,一般最小治療濃度是2克/立方米。如果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藻類過多,則需要20克/立方米。較簡單的決定高錳酸鉀的治療濃度的方法是首先用2克/立方米的濃度,使水體變成葡萄酒紅色,且顏色保持8小時以上者,則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如果隨著時間延長,水體顏色變淺,則需要繼續加入藥物,使水體保持葡萄酒紅色。要使高錳酸鉀充分溶解且均勻,不然,容易使魚體中毒。用10克/立方米濃度的高錳酸鉀進行短時(20分鐘)浸泡治療小瓜蟲病也是有效的。
(4)食鹽食鹽溶液浸泡也是治療淡水魚小瓜蟲病的較好方法,2‰~3‰濃度的鹽水浸泡用于治療和預防均有效。但有些地方也出現了耐鹽蟲株,它們可以抵抗3‰甚至5‰的鹽溶液浸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