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滑走細菌病
本病在放苗后3~6月份,體長3~10cm的稚魚多發病,死亡率低于0.1%,但歷時較長,有時還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
1.1癥狀以背鰭、尾鰭等損壞、缺損、皮膚腐爛及壞死為主要癥狀,病重的個體皮膚呈潰瘍狀態,病輕的魚體表局部白化。其內臟的異常情況肉眼不能辨別。
1.2原因本病是由革蘭氏陰性桿菌、滑走細菌類的Elexibactormaritimus感染引起。該菌在海水中及瓊脂培養基上形成淡黃色群落的長桿菌,進行滑走運動。
1.3對策在試管內土霉素類抗生素有作用,但室外效果不明確。減小養殖密度、提高換水率有預防效果。發現發病后應盡快隔離病魚,防治對魚群的感染。癥狀輕的個體自然痊愈得也很多。
2奴卡氏菌病
本病是1984年9月至11月,陸上水池牙鲆養殖場最先確認的疾病。病情的發展較緩慢,但長時間持續死亡,使發生本病的水池累積死亡率達到15%,損失較大,應引起重視。
2.1癥狀瀕死狀態的魚體表出現點狀白斑,形成小而隆起的膿皰,有時能看到口部腐爛的個體。但也有病魚的外表癥狀多種多樣而并不顯著的情況。解剖時脾臟和腎臟可看到白色節狀的病變,有時在鰓、心臟上也能發現白色結節。
2.2原因革蘭氏陰性桿菌奴卡氏放線菌引發本病,可觀察到病灶內的細菌為分枝狀的絲狀菌,呈弱抗酸性。
2.3對策該菌對四環素類的抗生物質有反應,但本病治療方法還未確定。目前通過病魚的及時發現、病死魚的迅速去除與焚燒而防治病情的擴大尤為重要。
3愛德華氏病
本病主要是發生在陸上水池,5~11月高水溫期不分魚齡,攝食活動極弱,持續高水溫長年發生,累積死亡率也能超過10%。
3.1癥狀外觀上可見腹部膨脹,肛門擴張充血、腸脫出相當一部分。剖腹可見腐臭的出血性腹水和肝臟出血。有時也能發現腎臟肥大、眼球周圍的膿瘡。
3.2病因革蘭氏陰性桿菌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tarda)引起。真鯛發生此病時該菌不移動,但牙鲆發生此病時可見該菌運動。
3.3對策首先要加強換水、養殖池清掃等飼養環境的改善等工作,治療時各種抗生素及合成藥物均有作用,清除病魚的同時口服藥物有效。
4鞭毛蟲病
以天然牙鲆及人工種苗養成過程中有眼側呈潰瘍狀為特征而頻繁發生的皮膚疾病,可使魚大量死亡。
4.1癥狀先是在染病魚體表上出現分泌大量粘液的白云狀現象,病情繼續發展,寄生部位的表皮細胞壞死,體色變黑,出現患病處出血、豎鱗、隨之浮腫的潰瘍癥狀,腹腔積滿了腹水。
4.2原因原生動物,鞭毛蟲類的一種(Ichthy-obodosp)寄生在魚體表、鰭及鰓表面所發生的病害,蟲體有兩條不等長的鞭毛,自由游動時為卵圓形,寄生時是紡錘形,蟲體長8.5~13.0um。
4.3對策使用福爾馬林藥浴(濃度1/4000,40min)可驅除該寄生蟲。在飼養池底部鋪砂,可自然治愈,此方法做為預防措施非常有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