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泰山赤鱗魚(Varicorhinussp.)屬鯉形目、鯉科、突吻魚屬,又名螭霖魚、石鱗魚、斑紋魚。它是一種小型魚種,與富春江的鰣、青海湖的湟魚、渤海的弓魚和油魚并稱為我國五大名魚。赤鱗魚生活在海拔270~800m區段的泰山山澗溪流中,泰山地區養殖赤鱗魚較多。2001年,我們購進4000尾赤鱗魚進行養殖,2005年,赤鱗魚達到性成熟,我們進行了繁殖試驗,現將赤鱗魚的繁殖及苗種培育情況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親魚來源
2001年5月從山東農業大學購進泰山赤鱗魚4000尾進行養殖,期間注意選留親魚,2005年泰山赤鱗魚達到性成熟,選用雌魚160尾,平均體長21cm,體重93g;雄魚160尾,平均體長17cm,體重45g,進行繁殖試驗。
1.2雌雄鑒別
生殖季節,赤鱗魚雄魚體表粗澀,吻端周緣及臀鰭兩側有追星,追星乳白色,具角質。在背鰭鰭條間的鰭膜上有鮮艷紅色的條狀婚姻色,多呈6條,輕擠后腹部有較濃的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魚體肥寬,前腹部膨大柔軟,吻周緣及臀鰭上均無追星,體滑潤,背鰭鰭膜上也有紅色婚姻色,色淺淡,多呈4條。
1.3組群
2005年4月初,水溫15℃左右,雄魚開始明顯地追逐雌魚,我們給赤鱗魚進行組群。雌雄比例1∶1,分池飼養,每池放20尾雌魚,20尾雄魚,共8池。
1.4人工產床
在自然狀態下,平靜、底部有細沙的小水灣是赤鱗魚的最適宜的產床。人工繁殖時要仿照天然條件制造適于赤鱗魚產卵的人工產床。將過篩的細沙灘于陽光下翻曬2d,然后鋪放到白瓷盆底部,厚度10cm左右,將盆放置水中,每池一盆,作為赤鱗魚的產床。
1.5取卵
赤鱗魚親魚在產床內產卵后,由一尾雄魚護卵,一般在產后半小時取卵,取卵的方法得當與否是保證卵不受損傷的關鍵。卵的比重比沙小,浮力大,容易與沙分開,將手輕輕插入沙中,慢慢將沙、卵攪動,卵子便浮起來,將魚卵倒出。反復幾次,直到把所有的卵都取出。要注意不可在陽光直射下取卵。平時應派專人觀察,發現雌魚產卵,及時收集。
1.6人工催產
5月22日,我們挑出10尾雌魚,10尾雄魚進行了人工催產試驗。催產藥物為HCG與LRH-A2混合使用。劑量為每尾雌魚HCG150lU+LRH-A23μg,雄魚劑量減半。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與魚體成45°角注射。催產后讓赤鱗魚自然產卵。
1.7人工授精
在赤鱗魚產卵期間,我們做了兩次人工授精。從親魚中挑出成熟較好的,一人左手拿雌魚,右手輕擠雌魚腹部,將卵子擠入孵化盆中;同時另一人用同樣的方法擠取精液,然后用干凈的雞毛將卵子與精液輕輕攪勻,使卵子充分受精,再加入少量生理鹽水,靜置5min后,用清水洗凈精液及雜質,最后放入孵化盆內孵化。
1.8孵化
孵化方式為室內自然光靜水孵化。孵化用水要求透明度高(5m以上)、溶氧量大(7mg/L以上)、pH值稍偏堿(7.9)的水。魚卵收集后,放入直徑30cm左右的綠色塑料盆中,水深15cm左右,每盆放卵1000~2000粒不等,一般同批次取的卵放在一個盆內。水溫保持在20~24℃之間。每隔4h給孵化盆中換水,每次換1/3。要及時將未受精卵挑出,孵化水溫在20~22℃時,受精卵4d破膜。
1.9苗種培育
魚苗孵出5d左右,能完全自由地在水中游動,此時即可下池。剛下池的魚苗放入長方形水泥池,水泥池長1.90m,寬0.6m,水深0.35m,池子下方加30目箅子,采用微流水養殖。養殖用水采用晾水池水,水溫控制在20~23℃。魚苗下池時注意調節使水溫一致。魚苗在體長1.0cm以下(下池后的一周內),投喂煮熟的豆漿,每天投喂6次,白天4次,夜間2次。長到1.5~2.0cm(下池一周以后),魚苗活動能力增強,此時投喂鹵蟲。當魚苗長到2.0cm以上時(魚苗下池15d以后),魚苗的攝食能力基本與成魚相似,此時,用人工飼料進行馴化。
2結果
(1)產卵時間從4月18日開始,到6月25日結束,持續69天。
(2)受精率為15.2%~83.2%,孵化率為13.3%~67.2%,由于批次較多,經常分級倒池,未確切計算各批次苗種培育成活率,最后存苗6061尾,苗種培育成活率48.6%。
(3)催產注射催產藥物后,赤鱗魚未表現出應有效應。
(4)人工授精5月8日,取1尾雌魚,2尾雄魚進行人工授精,得受精卵1006粒,孵出69尾魚苗;5月16日,取2尾雌魚,3尾雄魚進行人工授精,得2820粒受精卵,最后魚卵全部死亡。
3分析討論
(1)本次繁殖,是泰山赤鱗魚在泰山地區以外第一次繁殖培育成功,雖然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對該魚在我國的推廣養殖也具有重要意義。
(2)2005年4月18~20日所取魚卵,由于池水、孵化水溫偏低,未能存活。據了解,今年受氣候影響,泰山赤鱗魚繁殖時間比往年推遲15d以上。期間,陰雨天氣、水溫對繁殖造成了明顯影響。
(3)據表1,受精率前期較高,后期逐步遞減,比較有規律,孵化率只是到6月中下旬后呈現明顯降低。
(4)人工注射HCG和LRH-A2后,赤鱗魚親魚未出現效應反應,原因有待探討,可能與注射劑量、注射方法、部位、注射時間(已到繁殖后期)等有關。
(5)兩次人工授精的效果不好,原因可能是雄魚成熟不好,因擠出的精液部分呈白色塊狀。
(6)苗種培育期間,鏡檢死魚,可發現大量桿狀及點狀細菌,如加強消毒,可能有助于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7)魚卵孵化方法、設施等有待進一步研究改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