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場地選擇與池塘準備
(一)場地選擇
選擇養鰻場要根據生產規模、養殖方式,結合遠景發展規劃進行實地勘測和調查,查清水源、水質、水量等條件。場地周圍應安靜,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且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供電正常。同時應選擇避風向陽和地租及地價較便宜的地方,以降低成本。
在丘陵山區養鰻以溪流、河水為水源時,場地位置更應注意選擇,要求場地周圍植被優良,不易發生水早、水澇及垮堤漏水災害,雨天水源不易渾濁,流域上游居民稀少,無大面積成片良田,可避免大量的生活污水、農田農藥流入鰻池造成對鰻鱺的危害。
(二)池塘準備
1.池塘結構養鰻場主要包括白仔培育池(一級池)、鰻種培育池(二級池、三級池)和成鰻養殖池(精養池、土池),鰻池屋架上用黑色塑料薄膜搭設遮陽棚遮陽,池內設有食臺、燈光、增氧機,池中央設置排污板等設施。各種池子結構基本相同,形狀相似,為四方形或略呈長方形切角的八邊形或呈圓形。池墻為磚混結構,厚度為24厘米,至墻頂向左右兩側各伸展出6厘米,呈"T"形。內墻粉刷、抹面,無縫隙,不穿孔漏水,安全牢固。池底四周向中央傾斜,呈鍋底狀,傾斜比降為2%左右,同時向放鰻口傾斜。池底材料為砼(白仔池)或沙包土、礫石。加熱管有防護,具防逃設置及良好的注排水系統。
2.池塘清整鰻鱺養殖整個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的換池及池魚搬移,池塘徹底清整是保證鰻鱺健康生態養殖、減少病害發生的基礎。新建池塘的整理工作也大同小異,包括池塘建造、消毒及曝曬等。尤其必須做好消毒及曝曬等工作,才是成功養殖的保證。主要的池塘整理工作包括:
(1)清除污泥:徹底清洗池塘底部或挖除堆積于池塘底部的污泥。
(2)消毒:具體消毒方法見各養殖部分。
(3)曝曬:池塘曝曬的時間最好在2~3星期之間,至少也需要1星期,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池塘曝曬后,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物,此無機營養鹽經注水后,可以直接供給植物性浮游生物利用,所以注水后藻類迅速繁殖生長,水色很快變綠達到做水的目的。
二、鰻鱺白仔培育
眾所周知,白仔培育是鰻鱺養殖過程中非常特殊和重要的階段。白仔培育好壞將直接影響鰻鱺養殖周期、養殖商品率和養殖經濟效益,同時白仔培育期的死亡率是養殖過程中最高的,因此加強白仔培育期的管理,正確掌握白仔培育的關鍵技術相當重要。
(一)池塘消毒
舊池使用前,用200~250克/立方米水體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7~10天后排干池水,灌水后再用0.3~0.4克/立方米水體二溴海因或百殺迪全池潑灑。三天后再用益水寶或活力菌、EM菌水劑全池潑灑,用量為1~3毫升/立方米水體,以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種群優勢。
新建水泥池,可選用1~1.5克/立方米草酸中和池壁的堿,浸洗換水,并加入7‰的食鹽,以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之后按舊池方法消毒。
(二)苗種選擇
1.投苗時間由于不同的鰻苗產區及季節不同,鰻苗的質量存在較大的差別,同時各地區自然環境不同,水源不一樣,投苗時間相對來說就不一樣。因而安排適當的投苗時間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日本鰻苗以每年的1~2月份投苗為宜,歐洲鰻苗也是以每年的1~2月為最佳投苗時機,此時在法國為采苗高峰期,產苗的質量最好,英國、葡萄牙、西班牙、丹麥等國產的鰻苗相對較差。
2.選苗標準不管選擇日本鰻苗還是歐洲鰻苗進行養殖,都要以健壯、無病原體攜帶為基本標準。因此選擇的鰻鱺白仔要求整批苗種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色透明,體表無任何白斑或白濁物、活動能力強,無特異病原攜帶。不能選擇死傷苗或"白身苗"較多、活動能力弱、攙雜其它劣質苗的鰻苗作為培育用苗。另外,由于鰻苗從產地到達養殖者手中要經過許多暫養等環節,高質量的鰻苗也會因運輸而致損,加上鰻苗抵抗力較弱,適應環境能力差,易受各種病原體的感染,因此應選擇暫養時間短、運輸環節少的苗種。
鯉苗的規格大小也是擇苗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日本鰻苗擇苗的最佳規格為6000~6500尾/千克,歐洲鰻鱺的規格為2700~3200尾/千克,在此規格范圍內的鰻苗更易養殖。
3.放苗入池及放養密度放苗前先將池水水深調為30厘米,鹽度為7~8,并調整好增氧機的浮力、水流速度及方向,增氧機葉片剛好接觸水面,第一次可用四個葉片,吃水深1厘米,開啟增氧機要以池子四個邊角水流有波動為準。白仔下塘前,應先把裝有苗的充氧袋放入池中半小時以上,以調整袋內外溫差,并在池沿掛一個密網箱,在箱內松開鰻苗充氧袋,讓鰻苗主動游入箱內,并不斷在箱外鼓動水流,撈除泡沫污物,稍等片刻,由兩人在水中將網箱慢慢朝一方向(最好為逆水方向)提起,讓苗主動游入池中,如不能游出網箱者,系傷死苗,應及時撈除,掩埋掉。苗種入池后1~2小時,要觀察苗種是否正常,若有異常現象,可根據情況及時處理。
一般白仔苗日本鰻放養600~700尾/平方米,歐洲鰻放,養500~600尾/平方米,但以稍稀為好。
(三)溫度與鹽度調節
放苗24小時后開始升溫,升溫速度始緩末快,每6~12小時升溫0.5~1℃,至18℃后稍微加快,大約4~5天后,把水溫控制在23~25℃。水體需保持3~5天才能排換水,每天換水2~3厘米,慢慢去除鹽分。淡化鹽度至2~3即可開食。開食1~2天后,加溫至26~28℃,增加餌料投喂量,促進快速生長。之后保持水溫的恒定及水質的穩定。換水時要注意避免引起培育池水位變化太大,且換水的速度不要太快。否則,容易引起白仔應激反應。
(四)開食與誘食
當水溫升到23~25℃時,即可開始馴養。馴養從夜間開始,誘食前2~3天,采用全池潑灑碾碎的紅蟲,投餌量為10%~15%,寧多勿少,由于鰻魚有晚上攝食的習慣,餌料的分配應按晚上多、早晨次之、中午最少的原則進行。粉碎的紅蟲應沿著池塘的邊緣,在飼料臺的上方散投,極少量的紅蟲撒投池中央。2~3天后不再用碾碎的紅蟲,而用成蟲全池潑灑4天,也就是說全池潑灑要一個星期,不要急于定點投喂。全池潑灑一星期,可使鰻魚攝食均勻,避免個體差異。一星期以后,鰻苗個體長大,活動能力加強,可用3天時間慢慢誘食定點投喂。餌料臺應置于距離增氧機5~6米外,餌料臺上放一個紅蟲框,上方掛一個帶燈罩的15~25瓦燈泡,以對鰻苗進行燈光引誘,使鰻苗定時趨光,集中攝食,潑灑紅蟲時可開啟燈光,關閉增氧機30~40分鐘,關閉增氧機后不要急于潑灑,要等到水流緩慢后潑灑。食完后關閉燈光,開啟增氧機。這樣經3~5天誘食,有85%以上的鰻苗上臺攝食,誘食即獲成功,可正常進行投喂。投餌量應遵循逐漸升高的原則,一般第一天為鰻體重的10%~15%,第二天為15%~20%,第三天為20%~25%,第四天為25%~30%,以后每天升高1%~2%,每4~5天穩定投餌量一次后再升高,可逐漸提高遞增到35%~45%,放養密度稀的、管理好的可達到50%~70%,原則上掌握在30分鐘吃完為準。每日投喂3次,每次間隔8小時。攝食后60分鐘要把剩余紅蟲撈除。同時開食后水深應逐步增加,最終達到50~60厘米為止。
(五)紅蟲處理
投喂新鮮干凈的紅蟲是鰻苗培育的關鍵環節,需做好以下工作:
1.紅蟲池準備紅蟲池要建立在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積5~10平方米,高度20~30厘米。池上方搭簡易棚房,保證池內陰涼、擋雨,提高紅蟲成活率,并可方便工作人員的操作。
2.紅蟲漂洗、爬活剛購進的紅蟲一定要放進紅蟲池暫養,讓微流水不斷漂洗,并經常耙翻洗污讓紅蟲吐出排凈污物,并洗出死蟲。在紅蟲池中放上用篩絹布和木框做成的紅蟲框(面積較池面積稍小),讓紅蟲鉆網孔而爬上網面,然后從網面上刮洗鮮活紅蟲,放至其它的池內繼續漂洗、爬活,如此反復多次(3~5天),幾乎可以完全排除死蟲和污物,保證紅蟲洗凈、鮮活。
3.紅蟲藥物處理投喂前,紅蟲要用8‰~10‰鹽水或五黃口服液浸泡10分鐘,徹底清除蟲體的粘性物質,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即可進行投喂。投喂時可將EM菌和益水寶與紅蟲拌在一起投喂,既可促進鰻苗腸胃消化,起到促生長作用,又可改善水質,預防鰻苗疾病,鰻苗成活率高,體質強壯。
(六)飼料轉換
鰻苗投喂紅蟲25~35天后,苗種平均規格達500~800尾/千克時,體能與活力已增強,即可開始飼料的轉換,轉料前應停食一天,在夜晚開始。餌料轉換時采取逐步調整紅蟲與白仔料比例的方法,紅蟲與白仔料的比例為3∶1,逐日改為2∶1、1∶1、1∶3,直至全部投喂白仔料為止。飼料轉換后,日投餌率應控制在塘內鰻苗重量的6%~7%,日投2次。并根據鰻魚吃食情況的好壞酌情加減,至此完成飼料的轉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