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最近,農業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的2004年《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4年全國共發生漁業污染事故1020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8億元。因環境污染造成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36.5億元,其中內陸水域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8.6億元,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27.9億元。與2003年相比,海水養殖區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的超標有所下降,但活性磷酸鹽和銅的超標比例有所上升;湖泊、水庫等內陸水域的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標的超標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漁業水體污染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加強對水體污染的治理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它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漁業"的需要,也是入世后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更是發展漁業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現將漁業水體污染的成因與治理措施淺述如下,僅供參考。
一、生活污水污染
近年來,由于城鄉人口的不斷膨脹,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有機物的含量日益增加。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養殖水體或海域中,其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可造成一些水體和海域嚴重富營養化,增加水體和海域生態環境壓力,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破壞。生活污水中產生的鐵和錳等氫氧化物懸浮物引起的渾濁度,盡管對水體不產生直接危害,但因水體渾濁減少了太陽輻射,使水體初級生產力下降。生活污水產生的惡臭可導致水生生物產生回避及死亡等生物效應,且附著臭味的水產品其食用價值也大打折扣。生活污水中有機物大量富積,會導致缺氧發生魚類浮頭及死亡事故。
防治生活污水的污染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是疏通渠道,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養殖水體;二是凈化處理,保證污水無毒排放,即將污水導入蓄水池中,經過濾、沉淀、分離、除去雜物,并加入生物試劑,去除毒害物質;三是裝置活性污泥,通過它的吸附作用、氧化作用來完成污水的凈化過程四是加強水體監測,發現水體透明度下降、魚類浮頭,迅速采脅目關的控制措施。
二、工業廢水污染
工業廢水對漁業水體污染是毀滅性的。據專家介紹,造紙廠廢水中的硫化物,可使所有魚類致死;農藥廠的產品和原料,都是魚類的克星;冶金礦山廢物中的重金屬,會毒死~切水生動植物;皮革廠、肉類加工廠廢水掃隊水體可使水色加深、濁度加重,減少了太陽輻射,影響魚類正常的活動與攝食工業廢水掃敝還有可能引起水溫驟升,引發水體生物種群的變化與更迭,破壞水生生態平衡。如過量的銅會使魚類的鰓站受到廣泛的破壞,出現粘液、肥大和增生,使魚窒息,還可造成魚體消化道受到損害;過量的鉛可導致紅細胞溶血、肝臟損害,雄性性腺、神經系統和血管損害;鎘是高毒和蓄積性物質,可產生致畸、致癌、致變作用;鋅能降低魚類的繁殖力;砷有較強的致癌作用;汞易在生物體中富集,對魚卵有毒害作用;鉻尤其是六價鉻是一種致癌、致畸、致變物質。
防治工業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首先,工廠建設前選址要慎重,必須按照系統建設規劃,在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條件下進行工業發展;其次,工業廢水必須有序排放。工業廢水在排放前,必須經過嚴格處理,在符合排放標準的條件下排放,也可以在廢水排放時進行處理,從廢水中提煉有用物質,達到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效果。
三、油類污染
油類對水體和海域生態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油類中的水溶性組分對魚類有直接毒害作用,可使魚類出現中毒甚至死亡;油膜附著在魚鰓上會妨礙魚類的正常呼吸,對魚蝦的生存、生長極為不利;油類附在藻類、浮游植物上會妨礙光合作用,造成藻類和浮游植物死亡,進而降低水體的餌料基礎,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損害;沉降性油類會覆蓋在底泥上,破壞底棲生態環境,妨礙底棲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油類可直接使魚類附著臭味或隨食物進入魚、蝦、貝、藻類體內后使之帶上異味,影響其經濟價值,危害人們的健康;油類還可降低魚類的繁殖力,在受油類污染的水體中,魚卵難以孵化,即使孵出魚苗也多呈畸形,死亡率高。對于油類污染,首先要杜絕人為因素,不可將油類排放于水體;其次,在海域中運油前要加強運輸工具檢修,小心操作,謹防油類流入海域。
四、水資源的過度開發
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尤其是水利工程的無序無度開發也對漁業的生態環境產生間接的"污染"。水利工程攔河筑壩,徹底改變了天然河道自然流態,阻隔了魚類索餌、繁殖的洄游通道,并且大壩的構筑使魚類天然的產卵場被淹沒,產浮性卵的魚類因流速、流程不夠而沉淀死亡;產粘性卵的魚類因失去魚卵賴以粘附的水生維管束植物而至資源枯竭,幼魚也會因壩流沖擊過大而致死亡,原江河急流型魚類及底棲生物因水域生態環境驟變而消亡。可見,水利工程的無序無度梯級開發對魚類資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它直接危害到魚類的繁殖和生存。
如何搞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堅持資源的適度有序開發,杜絕不必要的小水電梯級開發;要搞好漁業生態環境調查和漁業環境監測,為了保護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漁業生態環境,防止和減少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污染事件對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害,科學合理地編制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二是要在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大力宣傳新《漁業法》及《環境保護法》的同時,各地應據理力爭,依法要求水利、電力部門按水利部實施的國家行業標準《水庫漁業設施配套規范》建設漁業增殖站。
五、養殖業自身污染
養殖業自身污染在漁業環境的污染中也呈發展之勢。其表現形式為養殖技術的原始落后,大水面的過度開發,"三網"養殖的無序增加,盲目引進新品種,發展生態漁業、綠色漁業的意識淡薄。其主要問題是放養前不清污消毒;引進品種不適合當地養殖;網箱養殖或魚苗放養量過大;投放餌料營養單一,且投放量過大;放養品種混養不當,集約化養殖技術不到位病蟲害防治不力;魚類生活環境惡劣等。
對于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大力推行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其主要防治對策有:一是把好清污關,放養前必須清污、曬塘,并進行消毒處理;二是把好引種關,引種必須優良、純正,且符合當地養殖條件,不可使引進品種對當地品種及生態平衡造成威脅;三是把好放養關,放養品種要合理,規格要整齊,數量要適宜;四是把好投喂施肥關,科學投喂,合理施肥;五是把好魚病防治關,堅持以防為主,有病早治;六是把好日常管理關,堅持巡塘,關注魚情,做好水質調節、溫度調控等日常工作,推廣健康養殖新技術,走生態漁業、綠色漁業之路,確保漁業快速、健康發展。
漁業水體污染除以上外,還有很多種,如熱污染、酸堿污染、農藥污染、有機質污染、微生物污染等,所有這些污染都會對漁業水體或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破壞生態平衡。因此,相關部門應重視漁業水體和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減少水域環境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維持漁業水體物種的多樣性,這有利于魚類等生物的生存和漁業資源的保護,也有利于水產品的食用安全,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