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目前,網箱養鱔都集中在7月份收苗,成活率高,養殖風險小。但是集中收購苗源少,價格高,而且增重倍數低。如果提早收購,又因氣溫不穩,鱔苗死亡率高。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我們進行了鱔苗大棚早育試驗,現將試驗情況小結如下:
一、試驗條件
1.試驗池:為人工新開挖水面,規格為長250米、寬4米、深1.5米,面積1000平方米。水源為湖水,有進排水設施。
2.網箱:用聚乙烯無結節網片做成,網目為20目。網箱規格:長3米、寬l米、高1米,試驗箱共40只。3月2日插網箱,3月3日在箱內放水花生,3月4日蓋塑料大棚,讓水草早發早長。
二、試驗情況
1.放養:3月下旬,箱內水草已長滿全箱,4月10日開始收鱔苗下箱,鱔苗均選自附近農民籠捕的當日苗,晴天收購,帶水操作,每天收苗30~100千克,一直到5月11日,共收苗1200千克,其中:10只箱放養3次,其余箱均放2次。鱔苗規格20~30克/尾,每平方米放5千克。下箱前不用藥物消毒,下箱第二天開始連潑兩天殺菌紅,對水體、鱔苗、水草綜合消毒,濃度0.3毫克/升。
2.馴食:鱔苗下箱的當天下午,開始喂新鮮魚糜誘食,一個箱用水花生做三個食臺,魚糜放在食臺上,當天就能聽到吃食聲。每天只在下午5點投喂一次,投喂量開始為鱔魚體重的1%,逐漸增加到5%,整個馴養期間都喂魚糜。
3.換水:開始棚內水質比較穩定,7天換一次水,后半個月氣溫升高,2~3天換一次,方法是選擇晴天上午排出30%~50%老水,中午加齊新水。
4.調溫:棚內氣溫變化較大,水溫變化不太大,日夜溫差均在3℃左右,夜間棚內水溫比棚外高2~3℃,下雨天棚內鱔苗吃食正常。4月20日后大棚外加蓋遮陽網,進入5月份白天將大棚兩邊拉開通風,夜間覆蓋。
5.防病:箱內半個月潑灑一次水質解毒保護劑,再潑一次殺菌紅,殺菌消毒,未發生鱔病。
三、試驗結果
1.鱔苗在箱內馴養時間根據鱔苗吃食情況和天氣而定,如果連續7天以上食量穩定在5%以上、又有連續的晴好天氣、水溫能穩定20℃以上時,就可將鱔苗移入露天大箱養殖。我們是4月26日開始將大棚鱔苗外移,到5月18日結束,共從大棚移出鱔苗1152千克,成活率為96%,鱔苗規格增重不明顯。
2.大棚馴養費用:網箱、大棚、農膜共1900元,收購鱔苗1200千克×15元為1.8萬元,新鮮雜魚900千克×3元為2700元,藥品費200元,電費100元,總計費用22900元。按出棚鱔苗1152千克計算,每千克19.87元,比7月收苗每千克24~30元要便宜得多,更主要的是提前2~3個月的生長期,增重倍數和養殖效益好得多。
四、小結
1.影響大棚鱔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鱔苗的質量問題。試驗中我們嚴格把握鱔苗收購方法:一是選擇晴好天氣;二是就近收購;三是帶水操作,保證苗和水的比例在1∶2以上;四是從收到放控制在4小時以內,只收當日苗;五是收來的苗要嚴格挑選,對有傷和浮頭等不正常的苗堅決剔除。這樣下箱成活率就高,收得好一個箱15千克苗只有二三尾死亡。如果苗收得不好,下箱死亡率也很高。
2.大棚內水溫高,水質易惡化,網箱設置密度和箱內放苗密度均不能太大,我們認為:網箱面積不超過總水面的50%,放苗密度3~4千克/平方米為好。
3.大棚內換水必須晴天進行,上午排水,中午等棚外水溫升高時加水,防止溫差過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