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露天池塘生態養殖甲魚技術是模仿甲魚自然生長習性的一種健康養殖方式,養殖周期(3~4年)較長,因而生產的甲魚具有野生特性的優良品質,在市場上十分俏銷。一般平均畝產250~300公斤,畝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在多年的養殖實踐中,現已試驗摸索出一套較規范的生產技術規程,
現簡介如下:一、生態養殖池建設養殖基地宜建在環境安靜、靠近水源、水質無污染的區域,養殖池要求都是土池,以正方形為宜,池底土質以砂壤土為宜,淤泥厚不超過15cm,要求池底平坦,池深1.2~2.5m,面積一般3―5畝,以不超過15畝為宜,有條件的可配套建設親鱉池、幼鱉池、稚鱉池,養殖池可用石棉板、磚墻、水泥板等建防逃設施,池中要移植水草,在春季要投放適量螺蜆、河蚌等貝類,使池中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另外,根據需要設若干飼料臺及曬背棲息臺。
二、優質種苗繁育與投放
1、親本選擇與培育選購自然水域生長的野生中華鱉作為親本,要求體重在2~4kg,6--7齡,已達性成熟,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雌雄比例為4:1。選購的親鱉要專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水面0.3~0.5只,在餌料投喂上,要以動物性餌料(活螺蜆、小雜魚、動物內臟等)為主,輔以適量植物性餌料(餅類、南瓜等)和配合餌料,日投喂量為在池鱉體重在5%~8%。
2、人工孵化與培育在選育好親鱉的同時,應及時觀察并收集鱉卵用恒溫箱或恒溫砂盤(砂盤中用砂以25目網篩過篩)在室內進行人工孵化,要求溫度控制在33℃~34℃,保持濕度為81%~82%,溫床中砂子的含水量要控制在7%~8%,經36―38天孵化出稚鱉、幼鱉。稚鱉要分級分池飼養,以水蚤、絲蚯蚓、絞碎的小雜魚等鮮活餌料為主,進行強化培育。在越冬期間,要搞好防凍設施,以提高越冬成活率。3、種苗投放利用土池常溫養鱉,在每年春季4~6月份開始放種。適宜投放體重在15克以上的稚鱉,要求規模整齊、年齡相同、體質健壯,對于外地選購的鱉種要進行暫養強化培育1個月后投放,自繁培育的苗種可直接投放,投放前應用高錳酸鉀等藥物消毒,防止疾病的發生,放苗密度一般畝放600只/畝。此外,養殖池中應搭配放養適量的白鰱、鳊魚、黃顙魚、青蝦等品種,提高水體利用率。
三、成鱉常溫飼養采用自然水溫露天養殖中華鱉,要求盡量創造甲魚生長的生態環境,實行科學管理,主要有:1、飼料投喂飼料以鮮活餌料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餌料為自配餌料,主要種類有:鮮活螺蜆、小雜魚、動物內臟、餅類、麩類、南瓜等及人工配合飼料,在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開始投喂,日投喂量為鱉體重3%~6%。每天投喂1―2次,具體視水溫及天氣情況而定,在投餌時可搭配少量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一般不使用甲魚顆粒飼料,禁用添加劑和含激素類或有殘留的藥物。2、水質調控及病害防治。半野生化甲魚養殖過程中,控制甲魚疾病及提高甲魚品質關鍵在于水環境控制,重點是搞好水質調控,盡量營造甲魚的自然生長環境,建立水體的生態平衡,主要應做好:①搞好池塘生態設置。一是投放活螺蜆、河蚌等貝類,在春季3~4月份畝放200kg;二是移植水草,要移植苦草、伊樂藻、水葫蘆等,覆蓋面達1/3,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達到塘內自凈。②定期加水和換水,每10~15天應適量換水和加水,換水量一般不宜超過三分之一,保持水質清新穩定。③定期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保持pH值穩定。④控制投餌,減少餌料對水環境破壞。首先投喂餌料要控制在2小時內吃完;其次,堅持檢查,避免過多投喂造成殘餌破壞水質。⑤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品。如光合細菌等,可定期潑灑和每天添加到餌料中,起到凈化水質、防病促長、提高餌料轉換率等作用。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須堅持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預防為輔,根據需要可定期投喂藥餌和使用殺菌、殺蟲藥物潑灑預防,藥物使用必須符合NY5071―2001的規定。3、分池管理每年根據鱉的生長情況,及時做好挑選,將規模大小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飼養,防止殘殺和造成病害,有利于甲魚的養殖管理,促進生長。
四、起捕上市經3~4年的常溫露天養殖,養殖的甲魚一般達到500克左右,這時就要根據市場要,及時起捕上市,可用籠捕或干塘捕捉。在上市時要做到由公司或協會統一組織對外實施品牌銷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