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輪蟲、蒙古裸腹蚤的培養:培養池為常用水泥池,24小時連續充氣,充氣量以輪蟲、蒙古裸腹蚤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為宜。每天投喂適量酵母和小球藻液,輪蟲培養每天投喂酵母量為0.005克/萬個,分4~6次投喂;蒙古裸腹蚤投喂酵母量為1~2毫克/升,分3次投喂;每天換水20%,換水后添加小球藻液至原水位。同時適量投喂用EM菌、動物血粉、魚精、花生粕混合發酵的濃液,以增加輪蟲營養。在培養池壁和池底保持一定量的絲狀藻類,對輪蟲和蒙古裸腹蚤的生長十分有益,絲狀藻可以吸附池中氨氮和污物,減少培養環境的污染,延長輪蟲、蒙古裸腹蚤的培養生長期。
2.育苗池及用具消毒將育苗池和育苗使用器具用50毫克/升漂白粉或100毫克/升高錳酸鉀噴灑消毒,并用消毒海水或淡水沖洗2遍。
五、幼苗培育
1.魚卵孵化一是將受精卵置于FRP三腳桶孵化,放卵密度為30萬~40萬粒/桶,充氣、微流水,仔魚出膜后帶水移入育苗池;二是直接將受精卵放入育苗池中孵化,放卵密度為1.5萬~2萬粒/平方米。石斑魚工廠化育苗生產中常用原培育池直接孵化,以減少仔魚因搬動受傷造成損失。
2.仔、稚魚的放養密度初孵仔魚的放養密度以1.5萬~2萬尾/平方米為宜。培育35天后,魚苗全長可達到2.5~3.0厘米,魚苗收棘后,此時個體大小差異增大,且牙齒已長成,開始出現互相殘殺現象,應及時篩分疏養,密度調整為0.2萬~0.3萬尾/平方米。
3.日常管理
(1)"綠水"營造:仔魚入池前或出膜后,在育苗池中接入小球藻液,使池水呈微綠色,此后每天添加,濃度保持在50萬細胞/毫升,直到稚魚期投喂冰凍的枝角類、橈足類、鹵蟲成體等死餌料時停止注入小球藻液。
(2)換水與吸污:仔魚入池后,前7天為靜水充氣培育,每天添加藻液和新水5~10厘米至池滿為止,7天后開始定時定量以微細對流水方式換水,每天換水量為10%~30%,換水量隨魚苗的增長逐漸加大。稚、幼魚換水量為50%~100%。從15日齡開始每天或隔天吸底1次,清除池底糞便、死苗及其它雜質,投喂橈足類、枝角類、鹵蟲等冰鮮成體,及魚糜和配合飼料后,開始采用環流培育,環流速度隨魚苗的生長由弱到強。同時在池水表面設置集污器,清除水表面的污垢。隨著魚苗的增長,攝食量增加,投餌量加大,每天換水量增至100%~200%,清底1~2次。
(3)餌料系列及投喂:瑪拉巴石斑魚餌料系列為:牡蠣受精卵、藤壺擔輪幼蟲、超小型輪蟲一輪蟲一蒙古裸腹蚤、橈足類、鹵蟲等無節幼體、成體一橈足類、枝角類、鹵蟲等冰鮮成體一糠蝦肉糜、魚肉糜、配合餌料。仔魚開口攝食一般在出膜的第3~4天,水溫24~26℃第4天開口,27~30℃第3天開口。仔魚開口攝食的前5天投喂牡蠣、藤壺等貝類受精卵、擔輪幼蟲、SS型(超小型)輪蟲,餌料在開口前半天開始投喂,以供發育較快的仔魚攝食。每天投喂2~3次,每次5~10克/立方米水體,全池均勻潑灑。同時在仔魚開口的第3天投喂適量經200目篩絹過濾的SS型輪蟲。仔魚攝餌的第5天起停止投喂貝類受精卵,改以投喂輪蟲為主并輔以少量經100目網布過濾的蒙古裸腹蚤或橈足類幼體;9~15日齡,水體中輪蟲密度保持在5~10個/毫升,此后輪蟲投喂量逐漸減少直到停投(約20日齡);當魚苗開始萌發背棘和腹棘(約12~14日齡)開始,活動能力增強,可以改喂以蒙古裸腹蚤、橈足類、鹵蟲等幼體和成體為主,前期投以幼體,后期幼體、成體均可,密度保持在0.5~2個/毫升;30日齡起開始投橈足類、枝角類、鹵蟲等冰鮮成體,投喂少量多次,一般每天4次以上,以后逐漸過渡為魚糜和配合飼料。
(4)個體大小的篩分:魚苗全長達2.5~3.0厘米,背棘和腹棘收縮之后,應進行大小分級,以避免互相殘殺。分苗時,首先降低水位,用40目網片將魚苗集中帶水撈出,用不同規格的魚篩篩分規格。過篩時在培育池內設置小網箱,把魚苗放入懸浮于網箱內的魚篩中,讓魚苗自行游出,篩分好的魚苗用淡水加5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藥浴后,放到育苗池或小網箱中繼續培育或出售。為減少大小魚苗相殘,提高成活率,平均全長3~5厘米的幼魚4~5天篩分一次,全長5~8厘米的幼魚一般6~7天篩分一次。
(5)魚苗出池:幼魚完成變態以后(約3厘米左右),也已完全習慣于攝食魚糜及配合飼料,這時即可出苗。出池前應進行嚴格的檢驗檢疫,病苗、畸形苗等不健康苗種全部剔除,就地銷毀。
六、問題與探討
1.親魚的強化培育與魚卵選擇瑪拉巴石斑魚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產卵前,加強親魚培育促其性腺發育至關重要,斃褪唪~屬周年每月產卵型,每個月的一定時間產卵1~2次,一般農歷大潮前后幾天產卵,由于長期處于繁殖狀態,親魚損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補充所需營養源。否則將影響受精卵的質量,出現孵化仔魚的初期大量死亡的情況,要獲得優質的受精卵,就必須進行親魚產卵前的營養強化和產后的保養護理。在促熟期加強優質飼料的投喂,多投喂一些蛋白質、鈣質含量高的新鮮海蠣、小魷魚、雜蝦、雜蟹、活沙蠶、星蟲等。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鰻魚粉、維他命、氨基酸、魚肝油、卵磷脂、整腸生等,有利于卵巢發育和補充親魚每次產卵時的體力消耗,斃褪唪~每次產卵時間約持續一周,前3天產出的受精卵雖然數量不多,但質量好,孵化率高,畸形率低,比較健壯,開口攝餌率高,死亡率較低。而3天后所產受精卵數量多,但卵質相對較差,較易出現初期仔魚大量死亡的情況,所以選擇產卵期前3天的受精卵有利于提高育苗成功幾率,這一情況可能與魚卵在母體內先后成熟吸取營養有關,其機理尚待進一步探討。
2.餌料與投餌技術的探討瑪拉巴石斑魚工廠化人工育苗,餌料生物大量穩定的供給十分重要,首先應保證餌料生物的適口性,尤其是開口餌料;其次應保持足夠的餌料供給,餌料供應充足的魚苗不僅存活率高,而且生長快。不同仔、稚、幼魚期各種餌料在轉換時要有充分的交叉時間,便于魚苗對新餌料逐漸識別和選擇,同時也照顧一些生長較慢、體質弱小的幼苗。尤其是30日齡后從活餌料轉換投喂死餌料時,要做到認真細心,投喂經冰凍的橈足類、枝角類、鹵蟲等餌料時需定時、定點、定質、慢投細喂,用手指一點一點地彈投,讓餌料緩慢下沉,供稚、幼魚苗集中攝食。石斑魚幼苗時對ω-3HUFA(ω-3不飽和脂肪酸)要求較高,投喂用面包酵母培養的輪蟲、蒙古裸腹蚤及剛孵出的鹵蟲無節幼體須經過高質量的小球藻液和DHA營養強化劑強化8小時以上。天然橈足類,需用濃度為2毫克/升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泡消毒后方可投喂。魚、蝦肉營養豐富,通過添加維他命、氨基酸、免疫多糖,營養更全面、更豐富,有利于提高魚苗成活率。
蒙古裸腹蚤(Moinanonglica)是一種富EPA(必需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的水生浮游海水枝角類動物,是仔、稚魚繼輪蟲之后的最佳適口餌料,筆者多年來在培育瑪拉巴石斑魚及其它海產經濟魚類育苗過程中,一直進行蒙古裸腹蚤的大量生產和應用,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為魚苗提供了大量營養豐富的活餌料,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3.瑪拉巴石斑魚育苗病害防治的探討在石斑魚育苗生產過程中常規的預防疾病措施是采取定期全池潑灑抗生素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筆者認為用抗生素預防疾病不是唯一辦法,而保持育苗環境的整潔,水質的潔凈,工具、場所的經常消毒,保證餌料生物的營養潔凈,在育苗水體保持一定的有益菌相和藻相的平衡至關重要。因為在育苗前期,仔魚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卵的質量及水質問題,中期仔、稚魚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及中后期餌料營養是否能滿足魚苗的生長發育的需要及水質等因素,后期幼魚期的死亡原因大多是自相殘殺和管理不善造成。從2003年來發生的虹彩病毒感染癥(1ridovirus-Likeinfection)是目前對瑪拉巴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常與寄生蟲及二次性細菌病原弧菌合并感染。10厘米以下苗種的感染率為100%,死亡率60%以上,其病因一般經過母體垂直傳染、鮮活餌料和帶病原魚作水平傳染及養殖水源水體傳染,目前尚未見到有效藥物防治的報道。根據筆者經驗,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育苗期和苗種標粗期保持一定的藻相和有益菌相,利用生物生態控制法,抑制病毒的生長,加強育苗操作,衛生管理,監控水質環境,在餌料和飼料中添加預防應激反應的藥物(如免疫多糖、免疫維生素)可增強魚體對病原的抵抗力。一旦發現病癥時,應立即停止投餌2~3天,改投喂活糠蝦和小雜蝦活體,在餌料中用0.5%利巴韋林可溶性粉和維他命及抗菌素拌飼投喂,并用10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溶液淡水藥浴10分鐘,在培育水體中施放1克/立方米聚維酮碘,有效治愈率達80%。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