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魚腥草作為特色蔬菜和中藥材在貴陽市烏當區北部鄉鎮及修文縣扎佐鎮等地已形成1500公頃的熟地栽培。但其病害發生也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魚腥草的產量和品質。為了準確掌握其病害發生種類及發病時間,從而更好地開展防治工作,筆者從2006年5~8月進行了田間病害調查,實地采集病害標本進行了實驗室技術鑒定,目前已鑒定出3種病害,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癥狀觀察
實地調查和記錄魚腥草病害的危害癥狀和發生特點,采集新鮮病株標本作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1.2病原菌分離培養
在取新鮮魚腥草病組織的病原菌進行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病菌的分離培養。將病組織先在70%的酒精中浸5s左右,在0.1%升汞中滅菌1~2min,然后用無菌水洗3次,置于PDA培養基上培養,長出菌絲后轉接培養。鏡檢病菌形態特點,并測量產孢結構及孢子大小等。
1.3致病性測定
用分離純化的病菌制成懸浮液,分別接種在室內盆栽的魚腥草健康植株上,以不接病菌為對照,接菌后保濕24h左右,數天后觀察記錄發病情況,進行再分離,鏡檢病菌形態特點,并測量產孢結構及孢子大小,與分離純化的病菌作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魚腥草白絹病
①田間癥狀主要危害魚腥草近地面根莖部,染病初期呈水漬狀或黃褐色壞死,以后迅速腐爛,病部表面產生大量絹絲狀白色菌絲層,并迅速向四周輻射擴展,后期轉變成紅褐至茶褐色油菜籽狀菌核,隨病害發展病株腐爛壞死,根莖也很快腐爛,空氣干燥時根莖失水無干腐,后期亦轉變成茶褐色油菜籽狀菌核。
②發病規律該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內越冬。條件適宜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從根部侵入發病,發病后在病部產生大量菌絲沿地表或病組織向四周擴展蔓延。酸性土壤高溫高濕有利于發病,暴晴、暴雨有利于此病流行。在我市常年種植地區,通常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月可達到發病高峰期。酸性土壤或連作地塊發病較重。
③病原屬半知菌亞門、小核菌屬齊整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規則形,隆起或扁平,褐色至黑色,組織緊密,表面粗糙或光滑,表層細胞小,色深,內部細胞大,色淺或無色。菌絲大多無色或淺色。
2.2魚腥草葉斑病
①田間癥狀發病初期,葉面出現不規則或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色,中間灰白色,上生淺灰色霉。后期嚴重時,幾個病斑融合在一起,病斑中心有時穿孔,葉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②發病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越冬。翌年,產生的分生孢了借風雨傳播蔓延,一般7~8月發病。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發病一直延續到收獲。高溫高濕或栽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發病重。
③病原屬半知菌亞門,葉點霉屬。分生孢子器埋生,單腔,有孔口。產孢細胞卵圓形至圓形,無色,光滑,全壁芽生式產孢。分生孢子近卵圓形,單胞,無色,基部平截,經染色觀察,頂部有一根五色附屬絲,含有油球。
2.3魚腥草莖腐病
①田間癥狀莖部病斑長橢圓形或梭形,略呈水漬狀,褐色至暗褐色,邊緣顏色較深,有明顯輪紋,上生小黑點。發病后期莖部腐爛枯死。
②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溫多雨易發病,排水不良,濕氣滯留時間長發病重。
③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菌核褐色或黑色,形狀各不相同,表面粗糙,內外層顏色一致,組織較疏松,著生在菌絲中,彼此以菌絲相連。菌絲褐色,近分枝處形成隔膜,呈縊縮狀,菌絲多為直角分枝。
3小結與討論
3.1病害發病原因
①連作由于魚腥草選擇本地野生馴化品種常年種植,種植期可從10月至翌年4月,且人均耕地面積有限,土地復種指數高,導致病害發生嚴重。
②種莖未消毒魚腥草采用地下莖分段直播,筆者在調查中發現,95%以上的農戶在播種前均不進行浸種消毒。
③田間管理不善雖然魚腥草種植管理比其他蔬菜粗放,但排水不暢、雜草叢生、肥力不足、不及時摘花、種植密度過大等也可加重病害發生。
④溫濕度管理不當魚腥草多在每年5月底6月初開始發病,濕度高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高溫干旱可降低病害發生程度。
3.2防治建議
①合理輪作魚腥草主要種植于旱地,可與玉米、辣椒、豆科作物等進行輪作。
②種莖消毒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10~20min,晾干后再播種。
③高畦窄廂選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栽培;采用高畦窄廂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質底肥、增施磷鉀肥;注意及時排水;及時拔除病株和雜草。
④施用生石灰收獲后及時徹底清除病殘組織并深翻土壤。病重地塊667平方米施用生石灰75~100kg調節土壤酸堿度。
⑤藥劑防治a.魚腥草白絹病。發病初期使用哈茨木霉0.4~0.5kg,加細土50kg,混勻后撒施在病株莖基部,或用40%福星乳油6000倍液,43%菌力克懸浮劑8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劑8000倍液,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澆病株根莖和鄰近植株及土壤。
b.魚腥草葉斑病在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400~600倍液噴霧,每隔15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c.魚腥草莖腐病在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隔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