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大量無序捕撈和水環境惡化等原因,自然水域中黃顙魚產量越來越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近年來各地進行其人工養殖。但黃顙魚苗種培育成活率較低,制約了黃顙魚養殖的大面積推廣。筆者比較了四種餌料對黃顙魚稚魚體長增長的影響,以期為該魚的苗種培育提供參考。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用魚及其養殖
試驗用黃顙魚稚魚全部為我單位自繁出膜5天的魚機體長8.5~10.0毫米。
養殖用水為曝氣3天以上自來水,pH值7.5~8.5,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試驗過程中保持水質清澈,每天交換1/2~1/3養殖用水,每日8∶00、18∶00投喂兩次,每次投喂量以略有剩余為宜,及時清除容器內殘餌和糞便。
2.食物種類及試驗方法
為了保證養殖過程中餌料來源的方便性,本試驗選擇了浮游動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飼料、熟雞蛋黃等四種餌料。其中浮游動物來源于養魚池塘,120目篩絹網撈取,洗凈后備用;水蚯蚓采自污水溝渠;人工配合飼料為自配,蛋白質含量45%。
試驗中記錄稚魚初始體長,每天從各組中分別隨機取10尾魚,測其體長。本試驗還觀察了黃顙魚稚魚對四種不同餌料的消化時間。
二、結果與分析
1.黃顙魚苗開口餌料
試驗魚為水溫28℃條件下孵化所得,魚苗在第3天開始攝食,此時卵黃囊消耗大半,口開啟,消化道貫通,喂食后可見腹腔內有深色的食物團。在出膜后開口攝食至試驗開始的時間內,投喂浮游動物作為開口餌料。試驗魚體長8.5~10.0毫米,平均9.3毫米。
2.不同餌料投喂后魚體長的增長
試驗分別采用四種飼料投喂黃顙魚稚魚,考慮水蚯蚓個體較大,在試驗初投喂剪碎后的水蚯蚓投喂。在試驗前3天,稚魚攝食以被動濾食為主,四種食物的投喂效果差異較小,但以水蚯蚓(前3天魚體平均體長分別為:1.012毫米、1.267毫米、1.383毫米。以下同)和人工配合飼料(1.008毫米、1.277毫米、1.361毫米)效果稍好;浮游動物(1.038毫米、1.222毫米、1.351毫米)和熟雞蛋黃(1.022毫米、1.283毫米、1.342毫米)效果稍差。
在試驗的第8~9天則以水蚯蚓效果最好(1.690毫米、1.735毫米),浮游動物次之(1.684毫米、1.695毫米),人工配合飼料(1.534毫米、1.614毫米)和熟雞蛋黃(1.486毫米、1.522毫米)較差。
第15~16天,水蚯蚓效果最佳(1.959毫米、2.056毫米),人工配合飼料次之(1.941毫米、1.997毫米),浮游動物(1.917毫米、1.991毫米)和熟雞蛋黃(1.868毫米、1.961毫米)較差。
3.黃顙魚稚魚對四種餌料的消化時間
黃顙魚稚魚對四種投喂飼料的消化時間差異較大:天然飼料的消化時間較長,其中消化浮游動物的時間為8小時10分鐘,水蚯蚓在7小時50分鐘的時間內消化完全:人工飼料消化時間相對較慢,本試驗的兩種人工飼料的消化時間差異不明顯,人工配合飼料的消化時間為5小時20分鐘,熟雞蛋黃為4小時56分鐘。
三、討論
在試驗開始的前一周時間內投喂天然餌料的黃顙魚稚魚體長增長最快,人工餌料組稍低,但兩者差異不明顯。究其原因,在苗種培育的開始時期,魚苗以被動攝食為主,在食物種類上,天然餌料可能更接近黃顙魚的營養需求(干水蚯蚓物質中含粗蛋白48%,脂肪24%)。
在試驗的第二周末,由于水蚯蚓形體細,適合黃顙魚主動捕食的攝食習性,具有明顯的生長優勢。試驗還發現攝食水蚯蚓的黃顙魚稚魚在較短時間內即能達到飽食狀態,且個體越大,攝食強度愈大。稚魚攝食食物顆粒較小的浮游動物和熟雞蛋黃的時間較長,且蛋黃餌料明顯不能適應魚種的中后期稚魚攝食的需要,魚體生長速度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配合飼料比水蚯蚓相對稍差,而對投喂配合飼料的稚魚在試驗前期生長緩慢,后期加快,可能是由于魚苗對其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筆者認為在黃顙魚苗種培育的前期投喂蛋黃餌料和浮游動物是可行的,同時可摻雜部分配合飼料,這對苗種培育后期采用配合飼料投喂和成魚養殖階段的配合飼料使用將是極為有利的。
從消化的時間長短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配合飼料的消化時間僅次于蛋黃,位于第2位,因此在黃顙魚苗種培育的生產實踐中早期使用配合飼料和熟雞蛋黃宜采用每日3次的投喂方式,而使用水蚯蚓和浮游動物時每日兩次即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