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鯔科魚類由于適鹽性廣、食物鏈低、生長快和肉味美而成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魚類養殖的較好種類,早在196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就在室內培育出梭魚苗種,同年原浙江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在室外土池中培育出了梭魚苗種,1976年江蘇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室外咸淡水土池中培育出4萬尾梭魚苗種而達到生產水平。此后,河北、山東、江蘇等省梭魚苗種的培育都能滿足養殖需要,但是,長江以南地區迄今為止養殖梭魚的苗種還來源于采捕自然苗種,由于梭魚自然苗種每年豐歉不一、規格不一致、難以馴養、成活率低、產量不高,因此嚴重地影響了梭魚養殖業的發展。近年來,筆者在梭魚人工繁殖基礎上進行了梭魚室外土池生產性育苗試驗,獲得了成功。
一、育苗池的準備
育苗池面積為3畝~4畝,共4口。放苗前排干池水,曝曬1周~2周,然后進水10cm,采用75kg/畝的生石灰或5kg/畝的漂白粉清塘消毒,池水毒性消失分別需要7天或3天。池水毒性消失后,于放苗前2天~3天向育苗池中注水30cm~40cm,水體鹽度要求與孵化用水相一致。注水時,用密網過濾。同時,施入基肥培育基礎餌料生物,雞糞施用量為100kg/畝。
二、魚苗放養
當仔魚開始平游并能主動攝食時,才可放養于育苗池中。放養前需要試水,并檢查池水中基礎餌料生物是否達到育苗要求。放苗時應選擇在晴朗無風的下午3時~4時下塘,仔魚放養密度為8萬尾/畝~10萬尾/畝。
三、飼養管理
早期培育以施肥培育基礎餌料生物結合潑灑豆漿為主,豆漿用量為每畝池塘投入用0.1kg~0.25kg黃豆制成的豆漿,具體投喂量應視池水中基礎餌料生物的豐欠增減。當魚苗體長達到20mm左右時,可投喂配合飼料,投喂時可先沿池邊撒投再逐漸馴化至設置的飼料臺內進行投喂。隨著魚苗的生長,逐漸加深池水的水位,培育至夏花階段時加滿池水為止。在水溫21.1℃~32.4℃、pH7.59~8.88、鹽度8.3‰~10.3‰的條件下,經過25天左右精心培育,魚苗約可長成至體長25mm~30mm的夏花,此時拉網鍛煉、及時分塘而轉入魚種培育階段。
四、培育結果
1.施肥后育苗池橈足類的數量變化施肥后9天,池水中橈足類及其幼體達到高峰,數量達到400個/mL~420個/mL,放入魚苗后則數量急劇下降。筆者曾試圖通過追肥、潑豆漿和加水等措施加以調控,但均未能維持橈足類衰落的趨勢。
2.下塘魚苗的生長由于育苗池中餌料生物充足,且適口性好,梭魚魚苗下塘后的生長速度很快,孵化后26天夏花分塘時平均全長可達28.5mm,孵化后65天時平均全長可達70mm~80mm。
3.土池培育梭魚苗種的成活率剛孵化的梭魚水花下塘數量為85萬尾,在土池中培育至平均全長達28.5mm起捕分塘,獲夏花36萬尾,成活率達42.35%;將夏花培育至7月下旬(孵化后65天),出塘規格為全長70mm~80mm的苗種32.5萬尾,成活率達90.28%。
五、討論
1.關于適時放苗入池的問題了解掌握放苗入池的時機,對于提高培育成活率至關重要,過早放苗入池將會因缺少基礎餌料生物而無法攝食,而當有效餌料生物的繁殖高峰期過后放苗也會得到同樣結果,只有在池水中餌料生物開始繁殖時放苗則較為適宜。因此,在苗種生產時應安排好育苗池的施肥和放苗時間。林重先等(1983)對施肥育苗池中的橈足類數量變化連續進行2年的觀察,觀察結果得到,在施肥后第10天開始橈足類迅速增長,第14天至第18天達到高峰,隨后開始迅速減少。本試驗結果為第10天出現高峰,第14天至第18天反而急劇減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放入魚苗所造成,但從橈足類總的變化趨勢看,施肥后7天~10天放苗應是較佳的放苗時機。
2.關于人工苗種的質量問題梭魚人工苗種的質量問題對于梭魚苗種培育單位尤為重要,從養殖戶反饋的情況看,人工苗種至少有四大優勢:一是規格齊,以后生長也較整齊,管理容易;二是食性好,人工苗種從水花一下塘就投喂人工飼料而進入魚種培育期,不存在食性轉化過程;三是生長快,人工苗種由于規格齊、食性好而較易建立投喂的條件反射機制;四是成活率高,野生苗種一旦離水則其死亡率高達50%,加上運輸時產生機械損傷,養成的成活率只有10%,而人工苗種由于經過多次拉網鍛煉,即使在盛夏7月,運輸成活率也較高,養成商品魚的成活率可在75%左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