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胭脂魚俗稱黃排、粉排、火燒鳊等。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水系和閩江地區,由于它在魚類和動物地理學上占有特殊地位,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由于胭脂魚池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病害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幼魚不斷發生大規模的暴發性流行病,養殖者損失慘重,已成為制約胭脂魚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通過對病魚用常規處理細菌性疾病的方法來治療基本上未見到效果,鏡檢也未發現寄生蟲,另外廣東喂養的幼魚也此病發生,因此未能準確斷定其致病機理。由于該病在四川、廣東等地均有暴發,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故急需找出導致該病暴發的原因,找到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將養殖戶的損失降到最低。
1癥狀
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欲減退,頭部、口腔、鰓蓋、眼睛和魚體兩側輕度充血。嚴重時,病魚厭食或不食,靜止不動或發生陣發性亂游、亂竄,最后衰竭而死。有的病魚頭部生出一個隆起的膿瘡;也有的病魚鰓絲腐爛,鰓上粘液增多;有時還發現甚至有肉眼看不出的明顯癥狀就死亡。
2流行規律
胭脂魚暴發病的發病規律是:①具明顯季節性,該病主要發生在5―9月高溫季節,尤以水溫持續在28℃以上及高溫季節后仍保持在25℃以上時為嚴重。水溫降低后,該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②該病發病急,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往往發病早期每口塘每天死亡十幾尾,2―3天內迅速增方口至70―80尾,1個星期內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幾百尾、上千尾,甚至全軍覆沒,死亡率達95%以上;③病情反復;④細菌、寄生蟲、水環境突變以及藥物均可誘發或加劇病情。
3病因分析
根據調查總結,胭脂魚幼魚暴發病多是由于養殖密度過大、飼養管理不當、水質惡化、水溫過高、飼料不合理、用藥不慎、近親繁殖等因素造成,再加上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的并發,導致該病呈嚴重之勢。目前幼魚培育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3.1養殖密度過大
近年來養殖者為了追求產量,忽視了合理的養殖密度,養殖密度過大,以成為影響魚類生長和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密度過大,胭脂魚幼魚的糞便和排泄物(主要是NH3)增多,容易造成水體缺氧、氨態氮增多,引起水質惡化,誘發魚病;密度過大,也造成胭脂魚幼魚活動空間減少,活動力減弱。這些都為胭脂魚幼魚暴發病的暴發提供了良好的致病條件。
3.2飼養管理不當
飼養管理不善,水質老化、惡化、溶氧低;或魚池久未清淤,淤泥過深;或因投飼太多,殘餌及排泄物大量沉積,水中有機腐殖質大量沉積,致使池中有害物質積聚過多,底質惡化;或投喂不均勻,時飽時餓。胭脂魚幼魚生活在這種不良環境中,魚體抵抗力下降,極容易發病。此外,操作不細心造成魚體受傷也是幼魚發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3.3飼料不合理
胭脂魚幼魚飼養到一定規格(4―6cm)時進行轉食,由配合飼料取代天然飼料(水蚯蚓),投喂不合理,什么便宜就喂什么,造成營養不全面,體內脂肪蓄積過多,肝臟損傷等,導致幼魚抵抗力下降。
3.4用藥不慎
現在各種水體都在養魚,由于部分漁民缺乏防病意識,防病工作又跟不上;發病時,盲目用藥,不僅不能治療魚病,反而加速了魚病的死亡;發病后又不能妥善處理病死魚,隨便亂扔,池水隨意外排內灌,致使病原體廣泛傳播。
3.5近親繁殖,種質退化
胭脂魚原是江河野生性魚類,抗病力較強。人工繁殖成功后,由于短期利益的驅使,進行近親繁殖,有的親魚來源于同一池塘,父、母本同源,所以后代體質下降;并且忽視了親魚的選擇和種質的提純復壯工作,引起種質退化。因此,近親繁殖引起種質退化,已經成為胭脂魚抗病力減弱,發病的原因之一。
4防治措施及對策
4.1加強水質管理,注意環境衛生
如果池塘水質良好,應盡量不換水或少換水,以避免引入病原體,并隨時注意調節水質。水質不良時,要經常加注新水,特別在高溫季節的6―9月份,水質變化較大,每5―7d加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如多次使用藥物,則需換水。天氣異常也要立即加水,并保持魚池水位的相對穩定,為幼魚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高溫、多雨季節,在注意改善池塘水質的同時,應合理利用增氧機,將池塘潛在的致病因子釋放出來,并定期潑灑生石灰、氯制劑、溴制劑等消毒藥物,并在消毒后使用光合細菌或微生態制劑調水。
此外,做好池塘的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以防魚病的傳播。病魚、死魚要及時深埋,不能亂扔,發病時使用過的工具應消毒后再使用。
4.2放養密度合理
放養密度及搭配比例應根據池塘條件及技術水平等而定,合理的放養密度可以使水中氨氮減少,減少魚體得病的幾率。
4.3對癥下藥,合理用藥,堅持內服藥餌與外用殺菌劑相結合
由于該病在水溫高時病原菌繁殖特別快,以及病魚的營養不良引起體質虛弱,因此必須采用內服藥餌、外潑殺菌劑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由于該病曾多次用處理細菌性疾病的方法防治,效果都不如意,故用藥時,需加大藥量,但一定要計算準確,防止藥量過高引發事故,或過低而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甚至增加致病因子的抗藥性。
內服藥可選擇磺胺-2,6-二甲氧嘧啶每天2―10g/1OOkg做藥餌投喂,連喂4―6d,每天分上、下午2次投喂,也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Vc、三黃粉、保肝藥等,以增強魚體抗病力。要注意投喂藥餌方法:如第1d殺蟲時,投餌量應比平時減少些,以保證魚第2d來吃藥餌。藥餌要撒得均勻,撒得開,保證病魚能夠吃到足夠的藥餌。
外用藥時,通過多次實踐證明,此暴發病不能照常規劑量用藥,需加大劑量1-2倍,全池潑灑聚維酮碘0.6―0.9mg/L,連續施用3d,其間并兼搭使用殺蟲藥物和微生態制劑,病情逐步好轉。
在治病前,若魚體表有寄生蟲存在,必須先殺死體表的寄生蟲。胭脂魚幼魚的體表及鰓上有寄生蟲寄生時,雖然寄生蟲數量不是很多,尚不會直接引起幼魚死亡,但魚的鰓皮膚及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就容易感染患病,且病情較嚴重,再進行治療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治療期間及剛治好后不要大量換水、大量加水及拉網,以免給幼魚帶來刺激,引起應激反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