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顙魚的魚種培育是指將黃顙魚從1.5~2.5厘米培育至6~10厘米這一階段。魚種階段的黃顙魚相對魚苗階段來說,具有集群性強、適應能力強、食性與成魚相似等特點。在實際生產中,黃顙魚的養殖往往不經過魚種培育這一階段,而是從魚苗階段直接進入到成魚養殖了階段。如果不經過魚種培育階段,可以減少黃顙魚養殖的環節,但是到成魚收獲季節時,有些個體達不到商品魚的規格,會影響到養殖的經濟效益。經過魚種培育階段后,黃顙魚養成時,商品魚個體大,規格整齊,經濟效益較好。
一、培育魚種方法
黃顙魚魚種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培育和網箱培育等幾種。較常采用的方法是池塘培育,對于流水培育和網箱培育黃顙魚應視條件而定。
(一)流水培育魚種
1、流水培育魚種池的要求。在建流水池時首先要考慮水源、水質、水位落差、交通、電源、成本等因素,使集約化養殖的黃顙魚魚種能在適宜的生態條件下生長。在設計建造流水池時,總的原則是,流水池應保持一定的水體交換量,以達到池內有充足的溶氧;要保證魚池各部位水體交換充分,沒有死角和分層現象;為了減少魚類能量的消耗,在保證溶氧的前提下,要盡量減少水流的沖擊;流水池的進水、排水系統和排污設施布局要合理。流水池可以建造成長方形切角、橢圓形或圓形,面積以30~50平方米為宜,池深0.8~1米,0.5~0.7米,池底距排水口坡度為3°~5°。進水方式是全環抱小管進水,在池底處設35~40個直徑為3~4厘米的進水水泥管孔,均勻地排在池壁上,設有一個總進水渠流入每個魚池。流水池不要過大或過小,池子過大,雖然相對造價成本較低,利用率高,但水體交換慢,排污時間長,池水(尤其是底層)溶氧低,有死角和分層現象,影響魚類生長;池子過小,面積利用率低,造價高,水體利用率差。流水池,無論哪種設計建造方式,都要以磚石漿砌,水泥灰漿抹面,池底、池壁要平整光滑,以免掛污,影響水質。排污方式在池底中心位置設排污暗渠和暗管,規格要根據池子的大小來確定,排污孔的直徑、數量根據池水容積和排水速度而定,排污孔上蓋攔魚網,大池可設排污孔2~3個,小池可設1~2個,池外用閥門控制。
2、放養前的準備
流水池使用前要修補好缺損,檢查能否保水,進排水是否順暢。用強氯精或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沖洗完后再浸泡7天。流水池消毒并浸泡好后,就可以進水。進水時要有濾水設施,以防野雜魚、敵害生物進入池內。進水深度為40~50厘米。魚種放養前要進行試水。
3、魚種放養
魚種流水池放養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各項指標符合“漁業水域水質標準”。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沒有病害。
放養密度為每立方米水體200~300尾。流水池水流充足,溶氧豐富,魚種的放養密度可以相對大一些。
4、飼料
流水池培育魚種,其餌料來源全部靠人工投喂。
5、流水養殖黃顙魚魚種,最大特點是養殖密度大,所產生的排泄物和沒有吃完的殘餌量大,需要的溶氧含量高,因此,要經常清除糞便和殘餌,要保持一定的水流交換量。
(二)池塘培育魚種
根據此時黃顙魚苗規格增大,攝食習性基本上與成魚相似,集群體較強,攝食量增大,對生態環境適應性較為增強等特點,在培育過程中水溫均較高的情況下,必須根據黃顙魚的特點,抓住幾個主要技術環節,才可獲得成活率高,體質健壯的優質魚種。其培育可在池塘、網箱中進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魚種的面積不宜過大,否則不利于投喂及日常管理。
1、池塘條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積一般1~2畝較為適宜,因為面積過大,易造成魚種攝食不均,并給捕撈操作帶來困難,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處約20%面積降低20厘米左右較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較好,便于進、排水,周圍環境安靜,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種前首先要進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游動物后進行放養魚苗。
2、苗種放養
放養2厘米左右的小規格夏花苗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無病,游動敏捷,行動有力,并將魚體進行嚴格藥浴消毒。根據生產情況和池塘條件而確定苗種的放養密度,一般將魚種飼養到越冬前后放養到成魚池進行成魚飼養的飼養密度較大,每畝放養量為8000~10000尾,如短期飼養到7月至8月份分池飼養商品魚的每畝放養量為4000~6000尾。待魚種長到8厘米時,即可進行分池,再放入成魚池塘中飼養成魚。
3、飼料及投喂
在投放2厘米的苗種時池塘中浮游動物量可以基本上滿足幾天的需求量,在魚種2~3厘米之間最好飼料是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搖蚊幼蟲、水蚯蚓等活性飼料,隨著個體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飼料減少,必須要投喂人工混合飼料才能滿足苗種的攝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個餌料臺,其材料要用竹席、草席、彩條布等物,每畝池塘餌料臺的面積約6~8平方米即可,最好將餌料臺能升能降。將餌料臺用竹樁固定的離池底約10~20厘米處,然后將餌料投喂在餌料臺上。餌料配制方法有如下三種:
(1)生產中較多的方法是將小雜魚絞碎后摻拌部分魚粉、蠶蛹粉、豆粉、麥麩、三等面粉等揉成團狀飼料投喂,也可以將魚絞碎成漿后用三等面粉粘合一下直接投喂。
(2)將粉狀原料混合均勻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團狀投喂。
(3)人工配合成加工顆粒飼料,再經破碎成微型顆粒飼料投喂。
后二種配合餌料的配制方法為:魚粉23%、蠶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黃豆粉17%、標準面粉23%、植物油3%、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合劑1.5%、粘合劑1.5%。另外較多的養殖者采用小雜魚絞成肉泥后直接投喂在池塘中。投喂量及次數,一般投喂量開始轉化食性時為10%,在以后逐漸下降到占體重的5~6%,每天投喂2~4次,在3厘米長以前每天投喂3~4次,在身體全長5厘米前每天投喂2~3次,其后為每天投喂2次即可。黃顙魚魚種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是:粗蛋白質40%~43%、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纖維素3%~5%。
4、飼養日常管理
在整個魚種培育過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項細致的、多方面的、經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魚種成活率,使其達到大規格的關鍵。
(1)每天投喂飼料要特別注意“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
(2)每3~5天清整食場1次,每半個月用漂白粉(0.3~0.5千克)消毒1次。如投喂的是顆粒飼料,次數可適當減少。經常清除池邊雜草和池中腐敗污物,保持池塘環境衛生,防止有害昆蟲、病菌的繁生。
(3)每天清晨巡塘1次,觀察水色和魚的活動,特別是浮頭情況,如浮頭較嚴重,應及時加注新水。觀察水質變化情況,掌握施肥、投飼的數量。下午應結合投飼或檢查吃食情況巡視池塘,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苗種培育期間,也是蝌蚪和各種有害水生昆蟲繁衍的旺期,應隨時撈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搶食魚種的飼料。發現水蛇、水蜈蚣、水蠆、龜鱉等敵害時,應及時處理。水鳥較多的地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驅趕和殺滅。
(5)適時注水,改善水質。池塘中每天投飼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極易過肥。因此,經常加水,可改善水質,預防缺氧泛池,促進魚類生長。在飼養期間,一般10~15天加水1次。
(6)魚種培育階段,是魚病最易流行時期,在此段時期中要注意觀察,并采用各種預防措施。黃顙魚此時期最常見的病為出血性水腫病,除池塘用消毒劑消滅細菌,并在黃顙魚的餌料中加添四環素每公斤飼料中加20克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5天。防治病害詳見第七講。
(三)網箱培育魚種
網箱培育黃顙魚魚種,通常在江河、水庫、湖泊等水體中進行。大水體中的水質清新、透明度較大、溶氧量充足,魚種的生長速度較快。常用的網箱規格長5米,寬2米,高1米,一般用40目左右的網布加工而成,待魚種長到3厘米以上時要更換網目為15~22目的網箱。一般在網箱底部要設置一個餌料臺,面積2~3平方米,并在網箱架上加一個遮蓋物遮光。投喂的餌料同池塘飼養的飼料標準相同。
二、魚種培育實例
(一)黃顙魚。山東棗莊市水產站周三武等于2001年培育黃顙魚種獲得較好的效果。他們于6月20日從江蘇淡水研究所購買魚苗,長途運輸至目的地,經過4個多月的培育,共產黃顙魚種309千克,平均畝產206千克,魚種規格平均全長15.3厘米,體長12.3厘米,體高3.8厘米,體重56克,最大體重64克。大規格黃顙魚種以30元/千克被人訂購,平均畝產值6180元,畝成本3350元,畝利潤2830元。投入產出比為1:1.84。可抵同年鯉魚種培育池的3倍。他們的作法是:
1、魚苗的運輸與放養
(1)放養前的準備。魚苗放養前10天,把試驗池的老水抽入另一池子,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兩天后把老水經40目篩絹過濾再抽回試驗池,水深僅40厘米。魚苗下池前30天,每畝施入雞糞80千克。
(2)魚苗運輸。6月20日上午8:00開始裝苗,當時水溫25℃,預報最高氣溫32℃。為了保證運苗安全,采用了封閉降溫運輸。即尼龍袋裝魚充氧后,放入泡沫箱,每個箱內再放兩個50毫米礦泉水塑料冰瓶,然后回蓋用膠帶封嚴封牢。經過1天的運輸,到晚上8:00運抵試驗池,袋內水濕未見升高。2萬尾魚苗成活19200尾,運輸成活率為96%。
(3)放養。魚苗運抵后,將尼龍袋先在28℃的池水中浸泡15分鐘,然后用3%的食鹽水消毒8分鐘,之后慢慢放入池中。
2、人工飼料安排與投喂
(1)飼料安排。前期餌料有雞蛋黃、豆漿、魚肉糜、干魚蟲等。中期餌料是高蛋白配合顆粒餌料(見表2-8),粗蛋白含量39.5%。
表2-8中期配合顆粒餌料配方(粗蛋白39.5%)組成
成魚糠復合豆菜籽麩玉次礦物多種
份粉蝦氨基酸餅餅皮米粉鹽維生素
含量(%)30552015105820.2
后期餌料是低蛋白配合顆粒餌料(見表2-9),粗蛋白含量33.5%。
表2-9后期配合顆粒餌料配方(粗蛋白33.5%)組成
成魚糠復合豆菜籽麩玉次礦物多種
份粉蝦氨基酸餅餅皮米粉鹽維生素
含量(%)155525151581020.2
(2)餌料變換。魚苗下池第2天,池水透明度為30厘米,輪蟲具有一定密度,之后再未施肥。餌料品種的變換分為三期:前期。從6月21日至8月12日,前1周以蛋黃為主,輔潑熟豆漿;第2、3周以熟豆漿為主,輔以魚肉糜;之后以干魚蟲為主,輔以魚肉糜;中期。從8月13日至9月6日,使用表1粗蛋白為39.5%的配合顆粒餌料。后期。9月6日之后,使用表2粗蛋白為33.5%的配合顆粒餌料。
(3)投喂技術。前期,采用全池潑灑。中期和后期在活餌臺定點投喂,形成條件反射。一般情況下日給餌3次,上午8:00,下午5:00,晚上9:00,給餌量依據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晚上一次明顯較多。
3、水質管理。由于池水既老又淺,無水補充,池子40~60厘米的水深有一個月,直到7月下旬依靠降雨和地下水位回升,池水才達到90厘米。8月是句一場大雨,又使池水達到120厘米,之后很快又下降至100厘米上下。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以下措施:
(1)潑灑生石灰,每畝用量13~15千克,共計8次。其中有3次調節PH值(6.5以下)。
(2)潑灑“殺菌王”藥片,共計用5個療程。其中兩個療程是為了防治爛鰓病,3個療程是為了改善水質。
(3)噴水增氧。池中淺泥厚,為了使池水不致混濁,經常用水泵抽水再噴灑回池中,既改善水質又能增氧。
(4)捕殺蝌蚪。由于春早時間長,周圍的青蛙成群聚集魚場,數量大大多于往年,幾乎天天得捕殺蝌蚪。
(5)投喂浮萍。每周撒喂一次,20~30千克,既是魚種的喜食餌料,又可遮蔭降溫,還能起凈化水質作用。
(二)瓦氏黃顙魚種的集約化培育。湖北萬松良等通過三年的實踐認為,集約化培育魚種的特點是完全依靠人工投飼,放養密度大,育種率高,飼養管理較為方便。但因密度大,管理要特別精細,若有疏忽,易由病害或水質惡化造成批量死亡,或發生逃魚事故。
魚種集約化培育的設施要求與上述魚苗培育基本相同,但培育面積宜大一些。如流水泥池5~20平方米一口,網箱5~10平方米一口,網目稀至10~20目。也可仍用育苗水泥池和網箱培育魚種。放養密度依據設施條件和放苗規格而定。一般流水水泥池每立方水體放養1~1.5厘米魚苗3000~4000尾,至3厘米時分稀至1500~2500尾,直至養成5厘米左右的魚種。網箱中的密度稍小一些,1~1.5厘米的魚苗每立方水體放養2000~3000尾,至2~2.5厘米時放養密度為1500~2000尾,至3.5厘米時放養密度為1000尾,直至養成5厘米左右的魚種。魚種投喂的飼料有3種:一是紅蟲和水蚯蚓;二是絞碎的魚漿;三是人工配合飼料。紅蟲和水蚯蚓適合魚種階段早期投喂,中期應投喂魚漿,后期逐漸馴食人工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的推薦方如下:魚粉36%,蠶蛹10%,肉骨粉9%,血粉8%,面粉30%,豆油2.5%,粘合劑1.5%,復合維生素1%,無機鹽合劑1%。配合飼料有條件可制成微顆粒飼料,或者直接用水拌成團餅狀投喂。也可將魚漿與魚粉、豆餅粉和面粉等粉狀料拌合成團投喂。根據魚種攝食情況,一天投喂3~4次,邊吃邊喂。讓所有的魚吃飽。瓦氏黃顙魚苗種有集群攝食的習慣,很容易馴食。日常主要做好水質調控和溶氧管理工作。水泥池應保持晝夜微流水不斷,并有氣泵定時增氧,始終保持池水溶氧在5mg/1以上。每1~2天虹吸排污一次。網箱內也要定時清箱,清除糞便。根據魚種生長情況,適時分池分箱,調整合適的魚種密度。注意防病治病,發現癥狀,及時診治。另外,在晴天日光較強的情況下,育種池和網箱上要有適當遮蓋,以滿足瓦氏黃顙魚避光棲息的習性。在良好的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約需25天培育,瓦氏黃顙魚苗可長成5厘米以上的魚種。
【難點重點提示】
1、本講的難點在于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和魚苗培育中的關鍵環節上,繁苗過程中親魚培育、激素運用、水溫控制是整個黃顙魚人工繁殖的核心,讀者務必倍加重視。同時注意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苗種培育中的異同。
2、苗種培育是本講的重點。讀者通過學習應掌握黃顙魚魚苗培育中,根據其習性,必須設置一個過渡培育(亦稱暫養)階段,以保證魚苗的成活率。同時還要掌握魚種培育中的流水也、常規池、小網箱培育等不同方式的異同,以在生產中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合理安排生產。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