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drace(richardson),俗稱嘎牙子、黃臘丁、黃鰭魚等。該魚分布廣、產量大、肉質嫩、少細刺、含脂肪多、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特別是大規格的鮮活魚供不應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黃顙魚生長速度慢,上市規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發展。因此,黃顙魚的人工養殖勢在必行。
一、分類地位及分布
黃顙魚屬鯰形目、魚嘗科、黃顙魚屬,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
黃顙魚除西南、西北和少數地區外,廣泛分布于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各水域,具有一定的天然產量。但目前資源呈下降趨勢。
二、形態特征
黃顙魚體長,腹面平,體后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后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后,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ii,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
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后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后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尾鰭深叉形。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活習性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于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于2mg/l時出現浮頭,低于1mg/l時會窒息死亡。
(二)食性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
(三)年齡與生長
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長到體長56mm,體重5.7g。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mm,體重20.6g。3齡魚可長到135.5mm,體重36.1g。4齡魚可長到160.1mm,體重58.2g。5齡魚可長到177.7mm,體重81.3g。黃顙魚雄魚一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后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mm。
四、繁殖
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cm,雄魚為14.8cm。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后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于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筑巢產卵保護后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cm,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cm,深為10cm,產卵受精于穴內。雄魚于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并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游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后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mm,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須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mm,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五、商品魚養殖
(一)以投喂鮮活小魚蝦主養
1.池塘清整
池塘以2~5畝(1畝=1/15公頃)為宜,平均水深1.8m,池塘淤泥厚約30cm,注排水條件良好,池塘必須進行嚴格的清塘消毒,池塘每畝用150kg生石灰消毒,3天后加注新水至1.5m。培肥塘水后再放種。
2.放種
放種規格當然越大越好,一般收購自然界野生苗放種,規格為15g/尾以上,如果是放養人工繁殖的苗種,規格一般為5~8cm。再按常規搭配一些鰱、鳙、草、鯽等,以利于控制池塘水質,提高池塘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放種數量南北方也不一樣,由于北方生長期短,放養密度以1000~1200尾/畝為宜。南方水溫高,生長期也較長,所以放養密度以500尾/畝為宜。
3.飼養管理
根據黃顙魚吞食的特點,根據水質、天氣、魚的活動、攝食情況,在池塘投喂適口的鮮活小魚、蝦,讓其自由覓食,最好的鮮活小魚以鯪魚、露斯塔野鯪、麥瑞加拉鯪魚、鯽魚等為好,其次是四大家魚的苗種。池塘池水的透明度應控制在20~30cm。每20天每畝用15~20kg生石灰全池潑灑,控制池水ph值以創造有利黃顙魚生長的環境。池塘內周圍適當放一些水浮蓮以適應黃顙魚白天在池底棲息,晚上游出水面覓食的生活習性。這樣精心管理的池塘,每畝可收黃顙魚50~250kg左右的產量。
(二)以投喂海水冰鮮魚和淡水小魚蝦主養
以投喂海水冰鮮魚和淡水小魚蝦主養黃顙魚,對池塘和放種密度的要求同以投喂鮮活小魚蝦相似,但飼養管理要求更嚴格,管理更細致。在池塘下風頭設置5m2左右的投餌點,投餌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圈,網片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5cm,離池底距離50cm左右。如果投喂淡水小魚蝦,小雜魚往往漂浮在水面上,投喂的蝦沉入水底;如果是投喂海水冰鮮魚,黃顙魚規格小時,投喂冰鮮魚魚漿,規格大時投喂冰鮮魚;螋~塊。黃顙魚可從底部進來集中攝食。根據水質、天氣、魚的攝食情況,投餌點有無殘餌,適當調整投餌量,也可根據水質情況靈活調整搭配魚類的比例,有效控制水質。投餌量由投放魚種苗的5%逐步增加至15%。進入高溫季節,投餌量增大,水質變化快,及時加注新水,排出部分塘水,保持塘水新鮮,控制池塘水的透明度在20~30cm,根據池水的溶氧量來開啟增氧機,保證池水的溶氧量在3mg/l以上。在飼養過程中每10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用15~20kg全池潑灑,控制池水ph值以創造有利黃顙魚生長的環境。每畝可收獲50~400kg黃顙魚。
(三)與池塘養殖魚類混養
黃顙魚與池塘養殖魚類混養,放種規格要求10cm以上,每畝放200~300尾,這樣既不增加池塘的投餌量,又可獲得一定產量的黃顙魚,既不影響池塘主體魚類的養殖,又可以攝食池塘內小魚蝦、水生昆蟲等,對清除池塘野雜魚起到較大作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