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赤眼鱒隸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俗稱“紅眼”。它是長江名貴的野生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一、生物學特性
1.外形特征:赤眼鱒魚體呈紡錘型,外形似草魚,后部較扁,頭錐形。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色。吻端有兩對小須。體側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縱列條紋,側線鱗明顯,鱗片較大,側線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鰭深叉形,眼緣上方有一明顯的紅斑,俗稱“紅眼”。
2.生活習性:赤眼鱒反應靈敏,善于跳躍,在拉網、運輸操作受到驚嚇時極易跳躍沖撞導致鱗片脫落。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與河溝的緩流水域,為中層魚類。其適溫范圍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自然越冬。經人工馴化后,適合在池塘、河溝、湖泊、水庫等水體養殖。
3.食性:赤眼鱒屬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下,攝食小型水生植物、藻類、有機碎屑、水草和底棲動物等,經馴化后也喜食配合飼料。
4.生長:在自然環境下生長較慢。但經人工馴養攝取配合飼料后,生長速度加快。當年魚種規格可達20~35g/尾,養成商品魚規格在400~500g/尾,大的可達750g/尾。
二、成魚養殖
1.產地環境和魚池條件無公害赤眼鱒生產基地應建在無工業“三廢”,無農業、醫療廢棄物,無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地區,要求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空氣質量符合《GB3095-1996標準》。要求水源充足、新鮮、溶氧豐富,pH7~8.5,水質符合《GB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要求。池塘以東西向的長方形為好,單池面積以0.2~0.6平方公頃為宜,水深2m左右,土壤質量符合《GB15618-1995標準》,底質以粘土為好,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厚10cm左右,每667平方米水面配備0.3~0.5kW的增氧機,魚池設有進排水系統,并配備好水泵等注換水設備。
2.池塘消毒放養魚種前10d左右,每667平方米水面用75~100kg生石灰干塘消毒,以殺滅野雜魚和病原體,改良底質和水質。
3.培養水質魚種放養前5d,每667平方米水面施入經發酵的有機肥200kg左右,使水色呈黃綠色,透明度保持在30~35cm。
4.魚種放養選擇在冬、春季節放養,水溫以5~10℃為宜,此時魚種的活動力較弱,鱗片緊貼魚體,不易脫落受傷。放養前將魚種用3%~5%的食鹽水浸浴消毒5~10min。池塘主養,每667平方米水面放養赤眼鱒魚種700~900尾,再搭配100~150尾的花白鰱魚種。池塘套養,每667平方米水面可套放赤眼鱒魚種100~200尾。要求魚種體質強壯、無病無傷、大小均勻、規格較大。
5.飼料投喂赤眼鱒人工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含量應在28%左右,飼料系數在1.8左右,要求配合飼料的原料符合規定,不得使用受潮、發霉、生蟲、腐敗變質及受到石油、農藥、有害金屬等污染的原料。如購買商品飼料,應符合《GB13078-1991飼料衛生標準》和《NY5072-2002無公害食品魚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投飼應遵循科學的“四看”、“四定”原則,靈活掌握好每次的投喂量。主要生長季節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每次投喂量以投后20~30min左右吃完為宜。此外,根據赤眼鱒的食性,還應投喂一些青飼料,如浮萍等水草和青草類,從而促進其生長,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6.日常管理在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認真觀察魚的活動、攝食和水質等情況,并做好塘口記錄。在高溫季節要注意適時換水,一般10d左右加換水一次,以保持清新的水質和較高的溶氧量。在生長季節每日下午1~3時開啟增氧機,一旦發現浮頭要及時開啟增氧機。每20d左右,每立方米水體用20g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在自然條件下,赤眼鱒抗病力較強,但人工飼養時要注意做好防病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積極防治”的原則。赤眼鱒魚病同常規魚相似。用藥應符合《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魚用藥物使用準則》,不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藥物。預防細菌性疾病可每月(5~9月)用殺菌消毒劑全池潑灑一次,寄生蟲病可用阿維殺菌素全池潑灑,如患有錨頭鳋病應隔5~7d后再潑灑一次。在赤眼鱒成魚上市前,應遵守相應的休藥期規定停止用藥,以保障上市魚的品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