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魚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的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簡寫IHNV)。
[癥狀及病理變化]患病魚開始表現為游動緩慢,順流漂起,以后搖晃游動,繼而浮起橫轉,往往在激烈游動后不久死亡。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鰭條基部充血,肛門處常拖一條長而粗的白色黏液便。剖解可見,腹腔內有大量積水,肝、脾、腎顏色變淡,腸道出血,口腔壁、骨骼肌、脂肪組織、腹膜、腦膜、鰾和心包膜有充血、出血點,造血組織壞死。病后殘存的魚脊椎往往出現彎曲。
[流行情況]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流行于美國、加拿大等國,由于口岸檢疫不嚴,1985年傳入我國。主要危害虹鱒、大鱗大麻哈魚、紅大麻哈魚、馬蘇大麻哈魚、河鱒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剛孵出的魚苗到投食4周齡的魚種尤其易患此病,死亡率高;1齡魚種可患病,但死亡率不高;2齡以上魚則不發此病。發病水溫為10~14℃。該病潛伏期的長短隨水溫而變,水溫10℃以下癥狀發展緩慢;10℃時,病魚一般4~6天開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死亡可持續數周;12.5℃時潛伏期為4天,15℃時自然發病現象消失。帶病毒成魚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糞、尿、性腺產物排入水中,并經鰓和消化道侵入魚體,引起發病。
[防治方法]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的防治措施可參照魚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的防治;也可用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魚的組織漿滅活苗浸泡免疫,據報道,保護率可達75%。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