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豫北淇河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方腦嶺,入豫后經輝縣市、林州市、浚縣,在淇縣淇門入衛河,全長161公里。淇河河谷狹窄,兩岸峰巒競秀,千巖萬壑,地形復雜,高低參差。在水文地質上多屬奧陶系巖石溶裂隙水,故溫泉眾多。最寒冷的1~2月間,同緯度的其他河流早已冰封,這里水溫仍在10℃以上。在此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中,淇河特產一種魚,名叫“雙背鯽魚”。這種魚體形奇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乃鯽中上品“國之瑰寶”,走俏市場,供不應求。
“雙背鯽魚”,鯉形目、鯉科,屬淇河鯽,雙背鯽。因產于淇河,故又稱淇河鯽魚。雙背鯽魚產于淇河中下游,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如畫,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晚年生活居住的地方。
雙背鯽魚與普通淡水鯽魚不同。普通鯽魚一般鱗色灰黑,雙背鯽魚色則略呈金黃,和鯉魚相似;一般鯽魚較扁平,體型清瘦,雙背鯽魚則脊背寬厚,體型豐滿;一般鯽魚為2倍體魚類,雙背鯽魚則為罕見的天然三倍體魚類;一般鯽魚生長速度慢,而雙背鯽魚則生長速度快,為一般鯽魚的2.5倍,脊背厚度為一般鯽魚的2倍,因而被稱為雙背鯽魚。
雙背鯽魚不僅脊背寬厚,而且個大體壯。一般鯽魚個小體輕,重不過500克左右,而雙背鯽魚大的高達2500克左右,是鯽魚中的一個絕無僅有的品種。
雙背鯽魚“十魚九母”,雌性為數眾多。雄性地位顯赫,為典型的“一夫多妻”家族。這一點,在眾多的魚類家族中極其罕見。
雙背鯽魚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且全面。其含肉率為一般鯽魚的1.2倍,蛋白質含量高達19.6%,比黃河鯽魚高6%,氨基酸成份高而全,脂肪含量低而恰到好處。黃河鯽魚脂肪含量為2.6%--4.75%.而雙背鯽魚僅為1.74%---1.85%。由此可見。雙背鯽魚是珍奇的高蛋白、低脂肪、肉質細嫩、味美質佳魚種。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毛詩)中就有“瞿瞿竹竿,以釣于淇”的記載,古詩中也不乏“以其食魚,唯淇之鯽”的譽詞。湯陰縣一卷(1938)記載:“淇鯽體皆雙脊,形扁圓,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狀,湯暖尤其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時代專差向皇帝貢獻,列三大貢品之首(淇鯽、香稻米、纏絲蛋),頗受嘉評,時稱可與黃河鯉魚并列,故名聲大噪,馳譽南北。”。
雙背鯽魚何以背厚、味美?據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測試發現,其形成與淇河中段大量地下溫泉水注入有關,這里地下溫泉水儲量豐富,泉水甘洌,鍶含量0.26毫升/升,水草豐盛。水生昆蟲較多,浮游生物豐富,含有多種稀有元素,對54種元素化驗發現,雙背鯽魚cu、Ba、H0、Li含量較高,而Ti、Ge、La、sn、Eu、Dy則較低,這顯然與雙背鯽魚形成關系密切。
雙背鯽魚因其味道鮮美、營養奇特而走俏市場。為了保護并開發這一奇特的珍貴魚種,繁榮市場,豐富人民生活,河南省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已正式行文將其列入《河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第一名予以公布。河南省未來農業示范園已著手對其產業布局,現已初步具備為幾個大城市高級賓館、飯店供貨能力。并已開始有計劃向一些水產養殖企業供種擴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