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形態特征:大黃魚體延長,側扁,背緣和腹緣廣弧形,尾柄細長。體長為體高的3.5―4.2倍,為頭長3.4―3.8倍。頭長為吻長3.9―5.0倍,為眼徑3.―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3.4―3.8倍。背面和上側面黃褐色,下側面和腹面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胸鰭和腹鰭黃色,唇桔紅色。頭側扁,大而尖鈍,具發達粘液腔。吻鈍尖,大于眼徑。吻褶完整,不分葉;吻上孔頗細小,3個,有時消失;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圓形,側吻緣孔裂縫狀。眼中大,上側位,位于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圓突,大于眼徑。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大,長圓形。口大,前位,斜裂。下頜稍突出,縫合處有一瘤狀突起。上頜骨后端幾伸達眼后緣上方。牙細小,尖銳;上頜牙多行,外行牙擴大,前側數牙最大;下頜牙2行,內行牙較大,下頜縫合部瘤狀突起的后面2牙較大,其尖端向內。頦孔6個,不明顯,中央頦孔及內側頦孔呈方形排列,外側頦也存在。無頦孔。鰓孔大。前鰓蓋骨邊緣具細鋸齒。鰓蓋骨后上方具2扁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細長,約為眼徑2/3。鰓耙9+16-17。頭部及體前部被圓鱗,體后部被櫛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的2/3以上均被不圓鱗,尾鰭被鱗。背鰭與側線間具鱗8―9行。體側下部各鱗常具一金黃色腺體。側線完全,前部稍彎曲,后部平直,伸達尾鰭末端。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具一深凹,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具9―10鰭棘;第一鰭棘短弱,第三鰭棘最長。臀鰭具2鰭棘,起點在背鰭鰭條部中間的下方;第二鰭棘長等于或稍大于眼徑。胸鰭尖長,長于腹鰭。腹鰭較小。尾鰭尖長,稍呈楔形。鰾大,前端圓形,兩側不突出成側囊,鰾側具31―33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支及腹分支,腹分支分上下兩小支,下小支又分為前后兩小支,前后兩小支等長,互相平行,沿腹膜下延伸達腹面。耳石略呈質形,腹面具蝌蚪形印跡。椎骨一般26個。
(二)生態習性:大黃魚喜棲于水深60米以內沿岸淺海區的中下層,生殖時集群于中上層,屬暖溫性集群洄游的近海性魚類。厭強光,常集中于透明度較不的渾水區,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食性廣,屬捕食性魚類,食餌種類多達百種。幼魚主要攝食橈足類、糠蝦、磷蝦等浮游動物。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蝦類、蟹類、糠蝦類等。生殖期間攝食強度降低。大黃魚還具有強烈的發聲能力,在生殖期產卵群體伴有強烈的“冬冬”、“咕咕”叫聲。在魚群密集時發出的聲音猶如水沸聲或松濤聲。大黃魚的產卵場多在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區,水深一般不超過20米,底質為軟泥、泥沙。大黃魚一生能多次產卵,主要產卵季節為春季和秋季,大潮汛期為其排卵期。懷卵量10―110萬粒,一般20―50萬粒。大黃魚主要分布于南海、臺灣海峽、東海及黃海南部,以浙江產量最高。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