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日,“水產品的冰溫氣調保鮮與含氣調理食品保鮮技術研究”項目,通過了湖北省科技廳主持的鑒定。該項目開發出4個新產品,已有3項技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據悉,這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完成的湖北省科技廳“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名優水產健康高效養殖技術及產業化開發”中的子課題。
據介紹,課題組對淡水魚糜制品的冰溫氣調保鮮、武昌魚的含氣調理保鮮及低值淡水魚加工與綜合利用開展了研究。在對魚糜制品加工、貯藏過程中微生物及品質變化動力學研究的基礎上,率先提出水產品的冰溫氣調保鮮技術、魚糜制品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品質控制體系。
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二氧化碳和氮氣混合氣體包裝,于不同溫度下貯藏時,魚糜制品中微生物類群發生明顯變化;以細菌總數、揮發性鹽基態氮、脂肪氧化值和總酸度共同作為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可很好地描述魚糜制品安全及品質變化規律;確定了加熱成型、冷卻和貯藏等3個魚丸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魚丸、魚糕采用冰溫氣調保鮮技術時的貨架期可達60天,與冷藏保鮮相比,可延長產品貨架期3―4倍。
該項目還以武昌魚為對象,研究了不同工藝路線及脫腥、腌制、脫水、包裝、滅菌等處理方法和條件對產品風味與質地的影響。采用脫腥、低溫腌制、低溫脫水定型、真空充氣包裝、高溫短時滅菌與冷藏相結合的加工工藝,利用國產設備,實現了清蒸武昌魚的工業化生產,節省設備投資近50%。
課題組以白鰱魚肉為原料,研究了轉谷氨酰胺酶作用條件、多種變性淀粉對魚糜凝膠強度的影響,采用酶法交聯和多糖重組織化技術,提高魚糜制品凝膠強度2―4倍。
以采肉后魚體為原料,采用低溫微粒化技術、滾筒干燥技術和高溫高濕干燥技術,開發生產出即食魚羹和新型魚面。
專家鑒定指出,該課題在國內率先研究出了淡水水產品冰溫氣調保鮮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該項成果的應用有望改變目前湖北省淡水魚產量高居全國榜首,但加工能力卻排在10位之后的落后局面。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