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病毒性皮膚病
1.痘瘡病
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
病癥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后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為石蠟狀,長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并影響親鯉的性腺發育。
痘瘡病流行情況此病不常見,只有鯉魚對這種病較為敏感,流行面不廣,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2)每立方米水體用0.4~1克紅霉素全池潑灑,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
2.鯉水腫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診斷為鯉春病毒。細菌主是點狀產氣單胞菌。病毒是原發性病原,細菌是繼發性病原,不利的環境因素是催化劑。
病癥(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魚皮膚和內臟有明顯的出血性發炎,皮膚紅腫,身體的兩側和腹部由于充血發炎,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浮腫紅斑;鰭的基部發炎,鰭條間組織破壞,形成“蛀鰭”,肛門紅腫外突,全身豎鱗,鰓蒼白,全身浮腫;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有側游現象,有時靜臥水底,呼吸困難,不食不動,最后尾鰭僵化,失去游動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魚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開始皮膚表層局部發炎出血,表皮糜爛,脫鱗,而后形成潰瘍,肌肉壞死,鄰近組織發炎,呈現紅腫,有時局部豎鱗,鰭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發病過程長,可拖至45~60天或更長一些時間。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腫,腹腔積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現豎鱗。流行情況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水腫病的發生,主要在危害2~3齡鯉魚,在鯉魚產卵孵化季節,最為流行。病魚池的鯉魚因該病死亡率可達45%,最高達85%,成魚飼養池的鯉魚,死亡率也可達50%以上。
防治方法(1)嚴防魚體受傷,受傷魚不能用作親魚,更不要將受傷魚和健康魚一起混養。(2)產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3)每立方米水體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魚24小時。(4)對患病鯉魚,每尾體重150~400克個體,注射土霉素3毫克。(5)每千克餌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顆粒餌料,每50千克魚每天投喂顆粒餌料1.5千克,連喂8天。(6)用1/20000的高錳酸鉀涂擦患處,以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細菌感染。
(二)細菌真菌性皮膚病
1.白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極毛桿菌所引起的。
病癥 開始發病時,尾鰭末端有些發白,隨著病情的發展,迅速蔓延到魚體后半部軀干,蔓延的部分出現白色,故又稱白尾病。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不久病魚的頭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掙扎游動,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況此病傳染性大,廣泛流行于全國各養殖場的魚種培育池,主要危害鰱、鳙魚的夏花魚種,夏花草魚為次,流行季節以6~7月最盛,這時正是夏花分塘時期,因操作不慎,碰傷魚體,病菌乘機侵入,引起該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達45%以上。該病的病程較短,從發病到死亡只要2~3天時間,對魚種生產威脅較大。
防治方法(1)在牽捕、運輸過程中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受傷。(2)魚種放養前或發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魚體半小時,藥液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3)發病嚴重的魚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灑。(4)向病魚池潑灑痢特靈,每立方米水用藥0.3~0.5克。[pagebreak]
2.白頭白嘴病
病原此病是由一種粘球菌引起的。菌體細長,粗細幾乎一致,而長短不一。菌體一般寬0.8毫米、長5~9微米,柔軟而易曲繞,無鞭毛,滑行運動。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5℃,pH6.0~8.5之間都能生長。病癥病魚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膚呈乳白色。唇似腫脹,嘴張閉不靈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難。口圈周圍的皮膚腐爛,稍有絮狀物粘附其上,故在池邊觀察水面游動的病魚,可清楚地看到“白頭白嘴”的癥狀。病魚體瘦發黑,反應遲鈍,有氣無力地浮動,常停留在下風處近岸邊,不久就會出現大批死亡。
白頭白嘴病流行情況白頭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見的嚴重魚病之一,草、青、鰱、鳙、鯉的魚苗和夏花魚種均能發病,尤其對夏花草魚危害最大。魚苗培養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時分塘,就容易發生此病,發病快,來勢猛,我國華中、華南地區最為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合理放養和及時分塘。
(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灑,每立方米水用藥1克,每天1次,連續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灑,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
3.赤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螢光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為,0.7~0.75微米,菌體寬為0.4~0.45微米,單個或成對排列、有運動力,極端有1~3根鞭毛,無芽孢,菌體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此菌好氣,適宜溫度為25~30>的水溫尚能生存。
病癥 此病是草、青魚種和成魚階段的主要魚病之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及腹部最明顯,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似一把破扇子。有時病魚的腸道也充血發炎。
赤皮病流行情況此病流行廣泛,而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腸炎病并發。每當魚種放養、牽捕或搬運時;由于魚體受傷,病菌乘機侵入感染而發病。在寒冬季節,魚體皮膚也可能因凍傷而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1)魚池徹底清塘消毒,并在牽捕、搬運、放養過程中,防止魚體受傷;魚種放養時,用漂白粉藥液給魚種浸洗半個小時左右,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藥5~10克。
(2)給病魚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魚第一天用藥10克,第二至第六天減半,用適量的面糊作粘合劑,拌入餌料中,做成藥餌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
4.癤瘡病
病原病原菌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0.8~2.1微米,寬0.35~1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有莢膜,無芽孢,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
病癥 患病初期魚體背部皮膚及肌肉組織發炎,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部位出現膿瘡,手摸有浮腫的感覺,膿瘡內部充滿含血的濃汁和大量細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魚鰭基部往往充血,鰭條間組織破壞裂開,有時像把爛紙扇,病情嚴重的魚腸道也往往充血發炎。
癤瘡病流行情況 此病在我縣可發現,但發病數不多。主要危害青魚。此病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與赤皮病相同。對于患癤瘡病的親魚,可在病灶部位抹濃的高錳酸鉀或金霉素軟膏消炎。
5.水霉病
病原水霉病又稱膚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許多種類寄生而引起的。我國常見的有水霉和綿霉兩屬。菌絲細長,多數分枝,少數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樣扎在魚體的損傷處,大部分露出體表,長可達3厘米,菌絲呈灰色,似柔軟的棉絮狀。扎入皮膚和肌肉內的菌絲,稱為內菌絲,它具有吸取養料的功能;露出體外的菌絲,稱為外菌絲。
病癥霉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病魚有什么異狀,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魚體傷口侵入,并向內外生長,向外生長的菌絲似灰白色棉絮狀,故稱白毛病。病魚焦躁不安,常出現與其他固體磨擦現象,以后患處肌肉腐爛,病魚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最終死亡。在魚卵孵化過程中,也常發生水霉病。可看到菌絲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絲叢生在水中,故有“卵絲病“之稱,因其菌絲呈放射狀,也有人稱之為“太陽籽”。[pagebreak]
水霉病流行情況此類霉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們對溫度適應范圍廣,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魚體,全國各養殖區都有流行。各種飼養魚類,從魚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感染一般從魚體的傷口入侵,在密養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魚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對象,特別是陰雨天,水溫低,極易發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魚卵死亡。
防治方法
(1)在捕撈、搬運和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
(2)魚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
(3)用食鹽、小蘇打合劑各4/10000的溶液全池遍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