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灰霉病是對草莓開花后危害最嚴重的一種真菌病害,在露地和保護地中均可發病,保護地草莓發病尤為嚴重。因為灰霉病造成爛果一般可減產10%~30%,重者50%以上。早期可感染葉柄、葉片、花蕾和果柄,但以果實發病為主,在漿果成熟期癥狀最明顯。
1危害癥狀
葉片和果柄發病病部產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漬狀病斑,有時病斑略具輪紋,濕潤時葉背出現乳白色絨毛狀菌絲團。
花蕾和花柄發病花瓣變成暗褐色,病斑常環繞葉柄、果柄,以后蔓延枯死。
果實發病病菌先侵害小果,與土面接觸的果面先發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轉色的果實時,初期出現油漬狀褐色小斑點,濕度大時迅速擴大,漿果腐爛,果肉變軟,密生灰霉。另外,病菌還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型黑色鼠糞狀的菌核。
2發病規律
該病致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屬的灰霉菌。病原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分生孢子的形態在病組織中越冬,借風力和雨水傳播浸染。在氣溫20℃,相對濕度60%以上,連陰雨、灌水過多、地膜積水、施氮過多、栽植過密以及棚內通風透光不良等情況,均可誘發該病。在保護地栽培中,穩定在12~13℃以上,濕度大的白天容易發病,夜間溫度在10℃以下時不易發病。發病初期一般在2月上旬,3~4月達到高峰,露地草莓在果實采收期的5月份達到發病高峰。
3防治方法
此病一旦染上很難徹底根除,應以農藝防治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為輔。
農業防治避免過多施用氮肥和灌水過多,增施磷鉀肥,適當稀植,控制植株過旺生長,保證通風透光良好。保護地采用高壟滴灌栽培管理技術可降低發病率。
選用抗病品種進行地膜覆蓋或果實墊草,防治果實與地面接觸,越冬前和越冬后各進行1次去底葉工作,把老葉、枯葉清除干凈,集中銷毀。
藥劑處理土壤,定植前每畝撒施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6千克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
生態防治保護地栽培,可在開花和果實生長期加大放風量,使棚內濕度降至50%以下,將棚內溫度提高到35℃,悶棚2小時,然后放風降溫,連續悶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害之外,對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藥劑防治花序顯露至開花前,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等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施加樂懸浮劑1000倍、10%世高水劑1500倍以及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等,每隔7~10天噴土次,連續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