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6-17毫米,翅展35-38毫米,觸角絲狀。體及前翅黃褐色,后翅灰褐色。前翅翅尖稍下垂,外緣中部外突成尖角。兩翅合并時上有呈拱橋形花紋,每翅上各有3個黑點。卵淡黃色,扁球形,頂端突起,底面平坦,直徑約0.6毫米,卵殼上有縱向條紋。幼蟲末齡幼蟲青綠色,體長約37毫米,腹足4對,第一對最小,第二對稍小,第三、四對發達。蛹棕褐色,長約18毫米。
發生規律
橋夜蛾1年發生6代,以幼蟲和蛹越冬。各代卵發生高蜂期分別出現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橋夜蛾幼蟲的寄主有薅田莓、高粱泡和野板栗。通常幼蟲和蛹的成活率較高,而卵則較低,卵的孵化率在不同世代間又有顯著差異,其中第一代最高,為82.3%,第五代最低,僅為11.1%。卵孵化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被寄生蜂大量寄生,特別是7-9月間雖然卵的數量很多,但由于寄生蜂寄生率高,能孵化出的幼蟲則不多。故橋夜蛾對柑桔的為害通常不大。
防治方法
橋夜蛾的防治應以生態調節和物理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
(1)合理規劃果園。山區和半山區發展柑橘時應成片大面積栽植,并盡量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種或多種果樹。
(2)鏟除幼蟲寄主。在5-6月份用除草劑鎮甲劑1號涂莖(木防已)或用鎮甲劑2號噴霧,徹底鏟除柑桔園內及周圍1千米范圍內的木防已和漢防已。
(3)拒避。每樹用5-10張吸水紙,每張滴香茅油1毫升,傍晚時掛于樹冠周圍;或用塑料薄膜包住萘丸,上刺小孔數個,每株樹掛4-5粒。
(4)生物防治。在7月份前后大量繁殖赤眼蜂,在柑橘園周圍釋放,寄生吸果夜蛾卵粒。
(5)藥劑防治。開始為害時噴灑5.7%百樹得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此外,用香蕉或橘果浸藥(敵百蟲20倍液)誘殺或夜間人工捕殺成蟲也有一定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