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使用化學農藥是果樹保護的重要手段,具有使用方便、效果明顯的特點。但是,筆者下鄉經常遇到果農提問和在生產中發現,果園中使用農藥效果差的現象較為普遍,既污染環境和浪費了農藥,又增加了成本。因此,筆者深入果園和走訪果農對果園中使用農藥效果差的原因進行了認真調查和總結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防效的對策,供果農參考。
使用效果差的原因
1.不能對癥下藥。沒有查明病蟲發生情況,不少果農就單憑經驗和傳統做法,不管什么病蟲,去年施什么藥,今年噴什么藥;別人打什么藥,自己用什么藥。更有甚者,把潛葉蛾蟲斑當褐斑病防治,這樣用藥多無效果。再一種情況是病蟲明確,用藥不對路,如多菌靈、甲托等殺菌劑防治蘋果斑點落葉病基本無效;敵殺死等菊脂類農藥防治螨類害蟲不僅效果差,而且易產生抗生,同樣收不到理想效果。
2.打“45險”藥。據調查,好多果農由于擔心病蟲為害,形成一種安心求穩的心理,在防治病蟲時,不是根據病蟲發生情況確定噴藥時間和噴藥種類,而是增加用藥次數打“保險”藥。
3.抓不住防治關鍵期。每種果樹病蟲在防治上都有最佳適期,一旦錯過難收到好的效果,甚至無效。如蘋果斑點落葉病主要危害12~20天以內嫩葉,應在新梢旺盛生長期噴藥效果好;而蘋果褐斑病危害成葉在新梢停長期用藥最好;桃小食心蟲防治適期在5月底6月份老熟幼蟲出土和入果前卵初盛期。調查發現,不能適期噴藥現象較為普遍,有的村打完一遍藥需要5~10天,個別村在6~8月份,除了下雨天之外,幾乎天天有人在果園打藥,嚴重影響防治效果。
4.藥劑混配不合理。科學地混配農藥,具有增效、一藥多治、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的功效。但部分果農缺乏理論根據,每次將幾種農藥混配,而且加葉面肥料,達到防病、治蟲和追肥的目的。好多果農并不知道當前市面上銷售的農藥太多數已是復配劑,用復配農藥再混合,不僅加大用藥量,降低藥效,而且使用不當易產生藥害。
5.噴藥質量差。據調查,除用藥量不足和隨意降低和提高使用濃度外,氣候因素、用藥方式、使用方法都有影響。特別是農藥沒有噴在要害部位和著藥不全面是噴藥質量差的主要原因。如噴滅幼脲3號防治金紋細蛾千萬不能忽視葉背面。另外,果園密植郁閉,噴藥困難,不能全面著藥,也影響了噴藥質量和防治效果。
6.果農用藥受誤導。據果農反映,當前社會一些農藥生產經營部門,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利用廣告、印發防治歷、發明白紙、入村辦培訓班等形式,大力宣傳和推銷自己的產品,有的隨意夸大產品作用和效能,誤導果農花錢買藥。結果造成果樹損失摻重,使果農在心理上受到嚴重損害。
7.缺乏必要的測報措施。由于近幾年來基層測報工作跟不上,果農得不到及時準確的病蟲害發生動態情況,導致了噴藥時間、用藥種類上把握不準,防治效果差。另外,當前果園一家一戶生產經營方式,防治上難以統一,也影響了防治效果。
提高防效措施
1.搞好預測預報對癥下藥。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對定點果園進行系統觀察,利用性誘劑、黑光燈、殺蟲燈等新技術,進行病蟲測報,及時準確地為果農提供病蟲發生情況。使果農準確把握噴藥時間和防治對象,做到對癥下藥,適期防治。同時,要組織好各家各戶做到統一防治。面上聯動,提高防治效果。由于農藥種類繁多,各種果樹農藥反應各不相同,針對防治對象選用對癥農藥。如殺菌劑中的甲基托布津對輪紋爛果有效,對斑點落葉病則無效。殺蟲劑中菊酯類農藥對蛀果食葉害蟲有效,對螨類效果差或基本無效。
2.適期防治。不同病蟲害應選擇不同的防治適期,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對蟲害最好選擇在農藥敏感期用藥,以卵和初孵幼蟲期施藥為好。如滅幼脲防治潛葉蛾以初孵1~2齡小幼蟲期噴藥效果好,對病害應在始發期和初發期噴藥,尤其是保護性殺菌劑發病后再噴藥效果差。如輪紋爛果病應在蘋果謝花后7~10天開始噴藥,防治病菌侵染。
3.科學用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改變傳統觀念,根據防治指標,做到安全、經濟、有效用藥。要做到治少、治早、挑治和兼治,減少噴藥次數和用藥量。目的是節約農藥,降低成本,減少對環境和果品的污染。同時,要合理混配農藥,應根據病蟲害防治實質需要,按照農藥性質和功效,以擴大防治對象延緩病蟲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另外,不要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農藥,1種農藥1年內最好使用1次。最多不超過2次。
4.保證噴藥質量。為了充分發揮藥效和提高防治效果,在使藥過程中應做到噴藥均勻,著藥全面,霧化要細,要作到先樹上后樹下,先內膛后外圍。內外都要噴透,枝干都要著藥,特別是防治病害和微體蟲害。不要用噴槍使藥,不僅霧化不良,用藥量大,而且藥液分布不均,防治效果差。另外,對密集郁閉果園要進行改造,達到通風透光,噴藥方便。
5.提高果農素質果農要學習掌握果樹病蟲害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和農藥知識等綜合技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辨別疑難問題和真假農藥的能力,避免上當受誤導。對搞不清有效成分的農藥和新產品,可向技術部門咨詢,不要亂用。對生產和經銷部門印發的防治歷,僅供參考,不能照搬,應根據病蟲發生實質情況有針對性用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