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設施果樹品種選擇原則①促成栽培,應選擇極早熟、早熟和中熟品種,以利提早上市;延遲栽培則應選擇晚熟品種或易多次結果的品種。②選擇自然休眠期短、需冷量低、易人工打破休眠的品種,以進行早期或超早期保護生產。③選花芽形成快、促花容易、白花結實率高、易豐產的品種。④以鮮食為主,選個大、色艷、酸甜適口、商品性強及品質優的品種。⑤選適應性強,尤其是對環境條件適應范圍較廣、耐弱光且抗病性強的品種。⑥選樹體緊湊矮化、易開花、結果早的品種。
設施果樹需冷量及破眠技術設施果樹促成栽培,扣棚時間愈早,成熟上市時間愈提前,效益越高。但設施栽培中扣棚時間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無限提前和隨意定的。因為,落葉果樹都有自然休眠習性,如果低溫累積量不夠,達不到果樹需冷量,沒有通過自然休眠,即使扣棚保溫,給子生長發育適宜的環境條件,果樹也不會萌芽開花,有時盡管萌芽,但往往開花不整齊,生產周期長,坐果率低。因此,需冷量是決定扣棚時間的首要依據。滿足果樹的需冷量,使其通過自然休眠后,扣棚是設施栽培獲得成功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使果樹在設施條件下正常生長發育。
目前,大多數專家的觀點是,果樹通過自然休眠的有效溫度是0~7.2℃的低溫累積小時數(稱需冷量),而10℃以上或0℃以下的溫度對低溫累積小時數基本上無效。一般來講,桃的需冷量在800~1200小時,杏的需冷量在500~900小時,李的需冷量在700~1000小時,葡萄的需冷量在1000~1500小時。
生產實踐中,常采用人工低溫集中處理法來打破果樹休眠,即當外界平均溫度低于10℃時,一般在7~8℃,開始扣棚保溫,覆蓋薄膜并加蓋草苫,只是草苫的揭放與正常保護時正好相反,夜晚揭開草苫,打開風口作低溫處理,白天蓋上草苫并關閉風口,保持夜晚低溫。大多數落葉果樹按此種方法集中處理20~30天,便可順利通過自然休眠,以后進行保護栽培即可。
目前,生產中葡萄設施栽培多使用石灰氮來打破休眠。石灰氮學名氰氨基化鈣,葡萄經石灰氮處理后,可比未處理的提前20~25天發芽且發芽整齊。每1千克石灰氮需加40~50℃的溫水5千克,使用時,將石灰氮和溫水放人桶或盆中,不停地攪拌,充分浸泡2小時以上,使其均勻呈糊狀,并加入適量展著劑,然后用小毛刷蘸取適量,均勻涂抹在葡萄結果枝上部和兩側芽眼處,涂抹長度為枝蔓的2/3,涂抹后將枝蔓順行貼到地面并覆蓋薄膜保濕3~5天。
設施果樹栽培的環境調控設施果樹栽培要為植株生長創造特殊的、可控的小區環境,而不是對自然環境的簡單模仿和移植。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樹種、品種的最適環境模型不盡相同,應根據當地條件區別對待,靈活調控。影響果樹設施環境的因素主要是光、溫度、濕度。
光的調控針對棚內光照強度弱、光譜質量差、光照時間短的特點,在光的調控上有以下具體措施。①選擇透光率高的覆蓋材料。常用的有普通、無滴、漫反射、復合功能棚膜等,可根據經濟狀況選用。②棚室結構要合理。棚室結構在保證環境條件便于調控、堅固耐用、抗性較強的基礎上,要適當降低棚體高度,以增加果樹下部光照,盡量避免支柱、立架、墻體等附屬物遮光。③鋪設反光膜。在棚內地面鋪設鍍鋁膜,利用其反射光增強光照。④人工補光。常用光源有熒光燈(4~100瓦)、水銀燈(350瓦)、齒化金屬燈(400瓦)、鈉蒸氣燈(350瓦)。⑤選擇適宜的樹體結構。⑥加強對樹體的綜合管理。
溫度的調控棚內升溫初期一定要逐步進行,忌升溫過猛、過快,并注意在扣棚前10~15天先覆蓋地膜,增加地溫,保證根系提早活動,向上供應水分。溫度升降主要是靠揭放草苫、通風來控制。棚內夜間溫度主要與保溫措施有關。在保溫措施較為完善的情況下,夜間氣溫一般可保持在7~12℃。如果保溫措施不當,棚內散失的熱量不能及時得到補充,溫度會變得很低,有時甚至低于外界自然氣溫,這就是設施栽培中常見的“棚溫逆轉”現象,即在冬春季節的夜間尤其是日出之前的黎明時刻,棚內溫度會低于棚外氣溫。棚溫逆轉,對果樹造成的危害很大,尤其在花期和幼果發育期,會導致花器、幼果凍傷,嚴重影響產量,以致設施栽培失敗。
冬季氣溫低,以后隨物候期推進氣溫逐漸升高。一天當中的氣溫變化,晴天時較有規律,午夜至凌晨日出前,氣溫最低;日出后隨著太陽的輻射,溫室效應加強,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發生在11∶00~13∶00;14∶00以后氣溫又開始下降。棚內溫度變化,晴天時變化非常明顯、劇烈,設施栽培應根據需要及時進行降溫、保溫的調節。在陰天太陽輻射弱的情況下,氣溫變化相對平緩
棚內溫度應與樹種、品種、發育物候期、設施結構相結合進行適當地調控。如花期(花期前后)白天溫度不能過高,一般不超過25℃。如超過25℃,在幾個小時內便嚴重影響授粉受精,降低坐果率。但花期夜間溫度不能太低,一般不能低于5℃,否則會發生低溫傷害。其他如幼果發育期、成熟期等均有不同的溫度要求。
濕度的調控設施內空氣濕度的調控仍較傳統,濕度過高時可通過通風降濕來調控,而濕度低、空氣太干燥時,主要通過地面澆灌和空間噴霧來調控。土壤濕度的調控主要通過控制澆水的次數和每次澆水量來實現。
設施果樹的控長技術
限根生長根系是決定果樹生長發育的靶體器官,通過調節設施果樹根系的分布、類型和生長節奏,可以較好地控制地上部的生長發育。限根主要是限制垂直根、水平根的數量,引導根系向水平方向生長,促進吸收根的發生。限根的方法:①果樹淺栽。在栽植時,果樹根莖要高于地面2~3厘米。②起壟。起壟是限根生長較為方便有效的方法,起壟栽植,不僅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吸收根大量發生,使垂直根分布淺,水平根分布范圍廣,而且有利于樹體矮化緊湊,易開花、結果早,同時還有利于果園管理和更新。③容器限根。容器限根是把果樹植株栽于單個容器中,然后建棚進行設施栽培。常見的有陶盆(30厘米×40厘米或40厘米×40厘米)、袋式(塑料編織袋)、箱式(耐腐的塑料箱)3種類型。其他的限根方法還有底層限制、根系修剪等。
噴施生長調節劑目前,生產中常在揭棚后,經過修剪整形促使果樹生長,為控制其生長、促進花芽形成而噴施生長調節劑。使用較多的是向樹冠連續噴施2~3次15%的多效唑100~200倍液、PBO或用多效唑50倍液涂抹果樹新梢,控制旺長,達到控冠促花的目的。
提高設施果樹坐果率措施
養根壯樹,提高營養貯藏水平特別是在建園時,必須進行帶狀(80厘米×80厘米)或穴狀(80厘米×80厘米×80厘米)的改土培肥。有機肥要1年1次集中施入,保證養分的均衡供應。
適時扣棚,勿超年生產超早扣棚加溫,果樹沒有通過自然休眠,經保溫后,花勉強開放,但開花不整齊,尤其是花粉活力大幅降低。因此,設施果樹栽培,果樹必須通過自然休眠后,才能進行保護生產,才能正常開花結果,實現豐產。
人工授粉栽植時要配置授粉樹,主栽品種可隔行定植,一般主栽品種與授粉樹的比例為4∶1。花期用“雞毛撣子”滾動授粉或人工點授,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花粉貯備制度”,就是將先期采集的露天自然條件下的花粉,貯存在-20℃的低溫處,待棚內果樹開花時采用人工點授、噴粉等方法授粉。
棚內放蜂花期應在棚內放蜜蜂或壁蜂進行輔助授粉。目前利用壁蜂授粉效果較好,飼養管理簡單,值得大力推廣。一般每棚放1~2箱蜜蜂或100~200頭壁蜂。
葉面噴肥在花期噴施0.3%的硼砂、0.2%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氫鉀或稀土微肥300倍液2~3次,可顯著提高坐果率。
設施果樹樹體綜合管理
提高地溫,使地上地下生長發育協調一致扣棚前30~40天棚內地面全部覆蓋地膜。
扣棚至開花前管理向枝梢噴施1%~3%的尿素1~2次,促進花芽發育。
合理選擇樹形應根據樹體、品種特性及定植密度,采用合理樹形。核果類果樹采用“丫”字形、開心形、紡錘形。
正確采用修剪技術冬剪時以疏為主,主要疏除擋光大枝、外圍競爭枝和弱枝,多留中短枝,及時回縮復壯結果枝。增加棚內修剪次數,及時抹除萌芽,進行摘心,疏除稠密的副側枝和無果枝,以節省養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進行人工授粉一般在花期要采用滾動授粉或人工點授的方法授粉2~3遍,以提高坐果率。
適時疏果設施果樹留果必須堅持留壯枝果的原則,疏去過晚花。花后21天疏除畸形果、小果,雙果的應去1個,一般長果枝留2~4個,中短枝果留1~2個,盡量留側面果,少留背上果和背下果,留果間距15厘米左右,果實分布要均勻。
加強葉面補肥坐果后,每10~15天葉面噴肥1次,前期以氮肥為主(0.2%的尿素),后期以磷、鉀肥為主(0.3%的磷酸二氫鉀)。
肥水管理秋施有機肥,施肥量較露地栽培增加30%,以利改土和養根壯樹,增加養分貯備量;適當減少和控制無機肥的使用量,無機肥使用量為露地栽培的1/3~1/2。由于棚內自然蒸發量減少,應減少澆水次數和數量,避免大水漫灌。
病蟲害防治棚內病害主要用化學農藥防治,蟲害主要用農業措施防治。
揭棚后的樹體管理揭棚后采用重回縮修剪,促進1級枝條的生長量,控制多級枝條的萌發和旺長,促進花芽形成,提高花芽質量,保證枝條壯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