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果園間作中藥材應根據果樹樹齡、樹冠情況和果樹的物候期等因素合理選擇品種。從樹齡情況來看,幼齡果園尚未封行,可在行間栽培1~3年收獲的喜光藥材,如黃芪、地黃、黃苓、菊花、牛膝、板藍根、草決明、附子、柴胡等。樹冠及樹葉較稠密的果樹,像桃、櫻桃、葡萄、柿子、杏等,可套栽細辛、天麻、半夏、靈芝、黃連、三七、天南星、魔芋、玉竹等喜陰濕環境的藥材。樹冠較稀疏的果樹,如蘋果、梨、山楂等,可套栽西洋參、丹參、百合、天門冬等藥材。根據果樹的物候期,棗樹、柿子等發芽較晚的果樹,可套栽喜光但有夏眠習性的藥材,如貝母、元胡、石蒜等;果實成熟期在最熱月份來到之前就結束的果樹,如桃、杏、櫻桃等,可套栽喜熱怕踏的菌類藥材,如茯苓等。根據我省中藥材種植情況,現將我省栽培面積較大的黃芪、西洋參和細辛等中藥材的栽培技術介紹給讀者,供參考。
西洋參
栽培技術
一、播種
1、播種
時間可分為秋播和春播,秋播在11月中、下旬進行,秋播的好處是經過冬季的雪水融化墑情好,缺點是要加覆蓋物保溫保濕。春播在三月下旬凍土化開后進行,優點可省去越冬防寒覆蓋的麻煩。缺點是春季雨水少、風多、蒸發量大土壤干旱。無論春播或秋播,都要預防干旱,保證種子對水分的需要。2、種子消毒 種子要精心挑選,要選擇種胚發育完全的,無病斑的裂口種子。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65%的代森鋅600倍液浸種15~30分鐘,對根部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播種方法 采用點播法,育苗密度為5×5厘米和5×6厘米兩種規格,直播密度為5~8×8~10厘米,播種深度2.5厘米,每穴播一粒種子,復土后耙平畦面,用50%多菌靈5克/平方米混土撒施于床面上以防立枯病,覆蓋10厘米麥草保墑防寒。
二、移栽
西洋參為多年生宿根植物,從播種到收獲須四年時間,直播需稀播,前期浪費土地和生產成本,同時參苗大小不夠均勻。現多采用二、二制,一、三制,先育苗再起苗移栽。
1、起苗
起苗時間,在膠東地區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好,順畦刨開畦邊土,再由參床一端起參根,盡可能深刨一些,以免損失參根。起出的苗不能久放,應把起苗、選苗、種苗消毒、栽參緊密結合起來,必須做到隨起隨栽,堆放時間長易傷熱,影響成活率。
2、選苗
選苗應選根健壯、芽苞飽滿、漿足、無病蟲害的參苗,按參根大小和芽苞大小分成等級,分別栽植。
3、種苗消毒 種苗易帶病原菌,須在栽前進行消毒,藥劑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液浸種10~30分鐘,對防治根部病害有一定效果。
4、移栽方法西洋參莖枯萎后即可進行移栽。移栽密度,一級苗20×10~15厘米。移栽方法可分為平栽和斜栽兩種,土壤易干旱,通透性好的土質,以斜栽為好。斜栽是把參苗與畦面呈45度角放入畦內,平栽是把參苗平放或蘆莖略高。覆土厚度3~5厘米。
三、田間管理
1、防寒
西洋參的抗寒能力來自抗寒鍛煉,其抗寒能力是入秋以后,隨著溫度降低逐漸形成的。試驗證明,裂口種11月初播種,經過80天低溫鍛煉,-7℃受凍害,12月下旬播種經30天低溫鍛煉的裂口種,-4℃即受凍害,故應適期播種增強種苗自身的抗寒能力。在11月下旬覆蓋麥草10厘米保溫防旱,向北風的地塊及畦邊應加厚覆蓋,并用樹枝、石塊壓實或用網將草罩住,以防北風將覆蓋物吹走。
2、抗旱 畦土干旱,使種子變干失去發芽能力,參苗則芽苞干枯,來春不能出苗,所以冬季干旱必須噴水澆灌,使干土能接上濕土即可。
3、春夏季管理
(1)撤除防寒物
適時撤除防寒物能促使西洋參適時出苗,生長健壯。過早雖能提前出苗,但易受凍害,過晚參苗出土晚,幼嫩的莖葉易被日光灼傷。適時撤除防寒物以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為宜,但歷年氣溫回升早晚有一定的差異,可把迎春花視為撤除防寒物的指示植物。
(2)畦面消毒
撤除防寒物后,摟去雜葉,噴1%的硫酸銅水溶液消毒畦面及作業道(播種或移栽當年可免去此項工作),以殺死越冬病原菌,但只能在參畦表面噴霧,絕不能澆灌,否則藥液滲到芽苞和參根,使芽苞和參根受害而不能出苗。
(3)畦面松土
撤除防寒物后,如畦面濕潤可隨即松土;如畦面干旱,可先噴水濕潤后再松土。在出苗期應保持畦面濕潤,否則,表土干旱易灼傷幼嫩的莖葉。
(4)追施肥料
西洋參一般從播種到收獲需四年時間,播種或移栽時所施基肥遠不能滿足整個生育期養分的需要,必須通過施肥補充所需養分。每年春季出苗前后追施復合肥50克/平方米,充分腐爛的餅肥50克/平方米,追肥開溝要淺,切忌肥料接觸參須以防發生肥害,追肥后,如畦面干旱應及時澆水。生長季節結合噴藥,可噴施0.2%的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及硼、鉬、鎂、鋅等葉面肥。
(5)護根覆蓋
西洋參喜通透性好的土質,涼爽的氣候,果樹樹陰造成有利于西洋參生長的小氣候,輔之以護根覆蓋,既能減少日變化的溫差(護根覆蓋中午地溫能降低1℃),又能防止大雨沖刷畦土,減輕土壤板結。護根覆蓋一般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洋參展葉初期,追肥結束后進行,方法是在畦面上均勻地覆蓋1~2厘米麥草。
(6)抗旱防澇
我省一般夏季多雨,春秋兩季雨量少,一般年份春秋兩季滿足不了西洋參生長發育中的水分需要。春季應重點抓住出苗期的管理,天旱應及時噴水,防止因干旱影響出苗,秋季在果熟期至枯萎期是西洋參根部增重的高峰期,應滿足西洋參的水分需要。夏季降雨量大,應疏通參園堰下溝,雨后應疏通作業道,以防積水溢于參田,造成爛根。
(7)選種和留種
西洋參單株之間存有一定差異,植株有高有矮,葉片有厚有薄,果熟也有早有晚(早晚相差一個月),有必要通過選種的方法對種群提純復壯。選種方法是在成齡參的大田中去弱留強,在西洋參顯蕾期及時摘除病弱單株的花蕾,保留生長健壯的植株留種,同時要進行疏花疏果及葉面噴硼肥,以增加種子千粒重,為西洋參優質高產打下基礎。
(8)種子采收與貯藏
西洋參在膠東地區7月下旬進入果熟初期,8月中旬為果熟盛期,8月下旬為果熟末期。果熟期延續30多天。為避免落果和鼠害造成損失,要成熟一批收一批。采收的紅果放入袋內搓碎果皮,放入清水中漂洗去果肉果皮和秕籽,沉入水底的種子為成熟的種子,撈出放在陰涼處晾干。將干籽保存在通風干燥處,第二年4月底5月初再進行沙藏。沙藏前種子需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液浸種消毒10分鐘。沙藏期控制含水量在6%~12%之間,溫度控制在15~20℃,到11月上中旬即有80%以上的種子裂口。利用生長調節劑可打破種子休眠,種子發芽可提前一年,即當年采收的種子在8月底9月初經赤霉素處理后沙藏,到11月上中旬即有80%以上的種子裂口。
細辛
栽培技術
一、栽培技術
1、整地
在適宜栽培的果園,在播種或移栽前每畝地施腐熟豬糞4~6立方米,耕翻25~30厘米深。臨栽種前,每畝再施50公斤復合肥,淺耕或旋耕一次。按1.3米寬的畦面、60厘米寬的作業溝整畦,畦面高10~12厘米。
2、播種時間
采收后的細辛種子可以馬上播種,因茬口不合適可沙藏到7月中下旬開始播種,一般是種子采收后,沙藏40天的時間就要播種,晚了胚根萌發,影響生長。
3、播種方法
主要是以種子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分為直播和移栽。因細辛頭2年生長特慢,一般采用先育2年苗,再移栽的方法。前期可減少管理面積的費用。播種方法,撒播、條播、穴播均可。直播田每畝用種3.5~4公斤,育苗田每畝用種量8~10公斤,可移栽3~4畝地。條播,在畦面上,按行距10厘米、播幅4厘米;穴播,行距10厘米,穴距6~7厘米,按單位面積播種量均勻地播上;撒播,可將種子與10倍的細沙拌勻撒于畦面。種子覆土以0.5厘米厚為宜,最好用過篩的細腐殖土為好。種子播后馬上蓋5~8厘米厚的稻草或麥草,視墑情決定是否噴水,確保種子在地下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完成后熟階段。種子播后當年生根不發芽,第二年3月中下旬就開始出苗。
4、移栽方法
細辛在育苗田生長2年后要進行分株移栽,每年應在秋后地上葉枯萎后進行。在整好、施足基肥的畦面上,橫向或縱向開溝,行距17~20厘米,墩距10~15厘米,每墩3~4株,每畝用苗量8萬株左右。苗子覆土厚度以芽苞離地面2厘米為宜。移栽后要蓋5厘米的稻草或麥苗,防凍保墑。視墑情澆一次越冬水。播種田和移栽田都要注意在第二年3月中下旬適時地、及時地撤去一部分過厚的雜草,以免影響出苗。
5、田間管理
①澆水除草。細辛根系淺,不耐干旱,特別是育苗地,種子細小,覆土淺,必須經常檢查土壤濕度,干旱時應及時澆水。播種當年的直播田或育苗田秋季如有雜草,可在雜草種子未成熟前噴一遍草甘磷加以防除;如用人工拔草,注意不要帶出種子。二年生的細辛田由于苗子密度大,春季生長早,畦面雜草相應較少。單子葉雜草可用蓋草能防治。②施肥培土。一、二年的小苗應結合噴藥進行葉面施肥,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均可,濃度為300倍液。二年以后的大苗每年秋季回苗后,每畝地用4000公斤豬糞加上40公斤復合肥發酵好后加上5倍的腐殖土攪細均勻地撒在畦面,即所說的“蓋頭糞",起到施肥、保護芽苞安全越冬的作用。
6、病蟲害防治
新區病蟲害較少,老區以菌核病為多,春夏發生,注意畦內不積水,不板結,通氣透光。如發現菌核病可用50%多菌靈500~1000倍噴葉或灌根,清除病株,或通過換土、撒石灰等方法防治。細辛葉斑病是近幾年發生的病害,可用2000倍速克靈或1000倍撲海因防治。蟲害有地老虎、黑毛蟲、蝗蟲,間或有紅蜘蛛等危害葉片。地老虎可用炒香的毒餌誘殺。其他蟲害可用常規農藥防治。
二、留種技術
細辛種子6月上旬就陸續成熟,應分批采收,待全部蒴果顏色由紫變白,由硬變軟,未開裂前收獲。采收后堆放1~2天,待全蒴果發綿變軟后用水搓洗,淘出干凈種子直接播種或沙藏。新鮮種子用5倍干凈河沙拌起來,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一觸即散為度,置于通風、陰涼處。要常檢查種子的溫、濕度,存放溫度以25℃為宜。
黃芪
一、整地
選擇適宜的土壤是獲得黃芪高產的關鍵。黃芪是深根藥材,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力強的中性沙質壤土種植,土壤的PH值以7~8為宜。地塊選好后,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碳酸氫銨100~15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施肥后要深耕30~50厘米,翻地的深度要根據土層厚度確定,但不能淺于30厘米,一定要把化肥施入底層,引根入深,避免因淺層的肥料充足,根下扎較淺而形成“雞爪芪",所有肥料要一次施足。
二、播種
1、種子處理 黃芪種子外皮有果膠質角質層,吸水能力差。不經處理的成實種,5小時吸水膨脹僅達10%左右,出芽率較低,且不整齊,為提高出芽率,播種前要進行種子處理。處理方法:將干種子混上三分之二的細砂,在石碾上壓60~70圈,以種皮由棕黑色變暗為度,種量少的也可用磚頭在平地上搓,以劃破種皮不損傷種仁為宜。篩去沙后,將種子放在水中浸泡12小時,吸水膨脹率可達90%以上,撈出已吸水膨脹的種子,直接播種。也可晾干后待播。不膨脹的種子曬干后,仍按上述方法處理。種子與沙碾壓時,必須注意種子與沙要充分干燥,沙粒要略小于種粒。
2、播種時間 莢膜黃芪一般都是當年種當年收。播種時間適宜不僅可獲高產,而且可以提高黃芪質量和種子產量。膠東地區黃芪的播種時間一般在清明至谷雨之間。
3、播種方法 在整好的地里,按行距35~40厘米,開2厘米深的淺溝,將種子均勻地撒于溝內,將土覆平,每畝用種1公斤。為了防止春季干燥,保證出全苗,播種后,在壟上加蓋10~15厘米的土作防旱壟。6~7天后除去防旱壟,然后,順播種行上加蓋地膜,出苗效果也很好,一般7~8天即可出苗。
三、田間管理
1、松土除草 黃芪出苗后即可進行第一次松土,應以淺鋤為主,切勿過深。以免透風干旱,小苗死亡。黃芪幼苗生長緩慢,雜草生長快,應及時除草,也可以噴蓋草能除去單子葉雜草。
2、間苗定苗 一般待苗高7~8厘米,復葉達4~5片時,即可進行疏苗。因黃芪小苗抵抗能力弱,不宜過早間苗,而且間苗最好是雨后進行。當苗高10~15厘米時,按株距10~15厘米進行定苗。
3、排灌水 黃芪耐干旱,一般不用澆水,若遇到特殊干旱,可適當澆水。在雨季溫度較大,根向下生長緩慢,且易爛根,必須及時排除積水,以利根的正常生長。
4、打頂 為了控制黃芪生長高度,減少營養消耗,應在6~7月份進行打頂,可增產5~10%。
5、采種 黃芪種子成熟時,莢果下垂,果皮變白,莢內種子呈現綠褐色,此時即可采收。黃芪為腋生的總狀花序,開花不齊,種子成熟也不一致,應適當分期采種。如果采種過早,種子不成熟,影響發芽。采收過晚,莢果宜裂開,造成損失。采種應10~11月進行。一般采2~3次后,剩余種子隨秸稈一起收獲,種子收獲后應及時曬干。
四、收獲
立冬期間,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即可進行收刨。先將地上部秸稈割掉,然后把根刨出。鮮根刨出后,除去泥土,即可銷售。如果不直接銷售,應馬上曬干,一般鮮根畝產700~1000公斤。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