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庫爾勒地區危害梨的梨木虱為中國梨喀木虱,屬同翅目木虱科,以成蟲和若蟲刺吸梨樹的芽、花、嫩梢和葉片等部位,從而嚴重影響梨樹的生長發育。
一、危害癥狀
主要以若蟲、成蟲刺吸芽、葉片、嫩梢,也刺吸果實萼洼處的汁液進行危害,使葉片發生褐色枯斑,嚴重時全葉變褐,引起早期落葉。若蟲分泌大量粘液,誘發煤污病。新梢被害后發育不良。果實受害后果面呈煙污狀,影響外觀品質。梨木虱的危害使樹勢削弱,花芽分化受阻,給來年產量造成極大的損失。
二、形態特征
成蟲:分冬型和夏型兩種。冬型體長2.8~3.2毫米,灰褐色,有黑色斑紋,前翅后緣區有明顯褐斑。夏型體長2.3~2.9毫米,多為淡黃綠色,翅上無斑紋。
卵:長橢圓型,一端尖細,連接一根長細柄;一端鈍圓,有刺狀突起,固著于植物表面。冬型成蟲早春產卵為黃色,夏型成蟲夏季產卵為乳白色。
若蟲:體扁圓型。初孵若蟲體型小,似針尖,活躍,爬行快。第1代初孵若蟲體色淡黃,復眼紅色,若蟲多聚集在花蕾、花梗或芽鱗片內取食,以后各代在葉片正反面或葉柄上取食。若蟲經4次蛻皮,共5齡。1~2齡為桔黃色,3齡以后體色變化較大,或綠或黃或褐,并長出翅芽。
三、生活習性及活動規律
中國梨喀木虱在庫爾勒地區1年發生5代,主要以冬型成蟲在枝干裂縫和翹皮下越冬,少數在落葉、雜草根際及土縫內越冬。次年2月下旬,當日平均溫度在0℃以上時開始出蜇,3月初開始交尾,3月中旬進入交尾高峰期。3月上旬出現第1代卵,3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4月上旬香梨花序分離期,第1代若蟲開始孵化,4月中旬香梨盛花期為孵化盛期。4月下旬為第1代若蟲危害盛期。5月初出現第1代成蟲。5月中旬為第2代卵盛期,6月上旬進入第2代若蟲危害期,并始見第2代成蟲。從第2代開始出現世代重疊。從9月中旬開始,3齡以上的若蟲體色變為黑褐色,到9月下旬出現第5代成蟲,并進入越冬狀態。卵和若蟲不能安全越冬。
四、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早春秋末清潔果園,刮樹皮結合施基肥,將落葉、雜草清理集中,同肥料一起深埋;秋末灌凍水,可有效地消滅越冬成蟲。
2.物理防治
在5月底6月初,集中3~4天的時間,對樹頭、背上和外圍等部位未停止生長的新梢摘去頂部5~6片葉以上未展開的部分,并立即深埋。
3.生物防治
中國梨喀木虱的捕食性天敵有11種,草蛉是天敵的優勢類群,尤以普通草蛉種群量占優勢,要進行保護和利用。
4.化學防治
應掌握在各代若蟲初孵化尚未大量產生粘液以前,及時用藥進行防治。
①越冬成蟲出蟄盛期用藥(本地約在3月中旬)越冬成蟲為出蟄盛期,正好是第一代卵出現的初期,這是藥劑防治的最有利時機。此時,葉片尚未形成,成蟲暴露在枝條上,用藥及時準確可達到徹底防治的目的。用藥時應選擇晴朗天氣的上午,對樹體地上部分的莖、干、枝、芽重噴。不受溫度影響主殺成蟲的藥劑,如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2.5%澳氰菊酯2500倍液,效果顯著。對于上年梨木虱危害嚴重、基數大的梨樹,可在一周后再噴一次,選擇既殺成蟲又殺卵的藥劑,如5%來福靈2500倍液。在第1代卵發生盛期(3月底4月初)噴施5波美度石硫合劑,殺卵效果很好。
②第一代若蟲發生期用藥第一代若蟲出現比較整齊一致,利于集中消滅,是一年中藥劑防治的又一個關鍵期。約在4月20日左右,梨樹落花達90%左右時,噴施藥劑。選用的藥劑有:1.8%阿維菌素3000倍液(質量較好的有蟲螨殺星、愛福丁、愛諾蟲清3號等)、10%撲虱蚜2000倍液,為提高觸殺和熏蒸效果可以在2種農藥中加22%蟲多殺1000倍液,防治率均可達90%以上。
③摘梢后補打藥劑在5月底人工摘梢后,立即打一次藥劑,做好蟲卵兼治。選用的藥劑有:1.8%阿維菌素3000倍液、10%撲虱蚜2000倍液,加5%來福靈2500倍液。
④粘液形成后用藥進入7月份,如果控制的不好,梨木虱各種蟲態都有,世代重疊,葉片的粘液較多,給防治造成困難,此時可采用下述方法進行防治。用洗滌劑加殺蟲劑,可在用藥前噴500倍的堿性洗衣粉來沖洗和溶解葉片的粘液,經3~4小時之后再噴藥,還可把中性洗衣粉或高金增效劑直接加入藥劑中一起噴施,效果也很顯著。
⑤果實采收后用藥對于一些梨木虱發生嚴重的梨園,可在果實采收后再施一次殺梨木虱成蟲的藥劑,由于這時氣候轉涼,越冬代成蟲比較集中整齊,選擇20%雙甲脒或蚜螨快殺1000倍液噴布梨樹,防效達90%,可有效消滅越冬代成蟲,降低越冬蟲口基數。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