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蘋果貯藏期病害包括生理病害和微生物病害。生理病害是因生產或貯藏條件不適或缺乏礦質元素而引起的,微生物病害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染所致。蘋果貯藏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1生理病害
1.1虎皮病:蘋果貯藏期主要生理性病害,多數蘋果品種易染此病。癥狀多發生在不著色部位,初期果皮呈淡黃褐色,后期逐漸變深,形成不規則微凹陷狀,果皮易破裂,嚴重時病斑連片,呈燙傷狀。蘋果采收過早、成熟度較低是虎皮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過量施氮、樹冠郁閉、貯藏后期溫度過高等都會加重發病。防治方法:①適當晚采,促進果實著色。②加強貯藏庫通風,庫內果箱碼放不能過度密擠,以防后期溫度過高。③用0.25%-0.35%乙氧基喹藥液或1000-1200mg/L虎皮靈浸果,還可用噴有二苯胺的藥紙包果,用石蠟油紙包果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2斑點病:發生在果實表面的生理性病害。
主要是因為果實采前缺肥(特別是磷肥)和采收過早。開始呈各種色斑,綠色品種為褐色斑點,紅色品種為黑色斑點。斑點部位易侵入病菌,使果實腐爛。預防辦法:生長期增施磷肥,注意防治早期落葉病,盡量不要早采。
1.3蘋果苦痘病:主要是果實含鈣量較低及氮鈣比較高引起的,也與成熟期高溫干旱、水分失調、修剪過重,貯藏期溫度過高有關。發病初期果皮下果肉褐變,果面出現顏色稍暗的凹陷圓斑,綠色品種呈深綠色,紅色品種呈紫紅色,發生部位靠近果頂。斑下果肉壞死干縮,深達皮下數毫米至1cm,味微苦。后病斑繼續下陷,變為深褐色至黑褐色。貯藏初期1―2個月內發病最重。防治方法:生長后期控制施氮量,開花后4~5周噴兩次0.75%氯化鈣溶液,采收后用2%-6%的氯化鈣或硝酸鈣浸果5分鐘,貯藏溫度控制在0℃左右。
1.4果肉褐變病:該病多是果實采收偏晚、成熟過度,貯藏溫濕度及氣調貯藏氧濃度過高所致。通過適時采收,控制好貯藏庫溫濕度,防止果面結露,用2%-4%氯化鈣液浸果等措施加以預防。
2微生物病害
2.1青霉病:貯藏中最常見也是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最先發病部位局部腐爛、濕軟,呈黃白色,條件適宜時發展迅速,10天后全果腐爛,有特殊霉味。空氣潮濕時,病斑表面產生青綠色霉菌,病菌主要從傷口侵染,因此要避免機械損傷,去除帶傷果子。貯藏場所要搞好清潔衛生,貯藏前選用1000-2500mg/L的噻苯咪唑,或500~1000mg/L的苯米特、甲基托布津、多菌靈藥液浸泡果實。維持環境低溫對發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2褐腐病:多發生在蘋果生長后期及采收以后,病菌從傷口侵入,發病后果面先出現淺褐色軟腐狀小斑,隨后迅速擴散,造成全果腐爛。病果表面仍保持飽滿狀態,并有一定彈性,果面可生出灰白色同心圓排列的菌落。防治方法:生長期清除病果,防止果實裂口、機械損傷,果實近成熟時用50%多菌靈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噴施。
2.3蘋果輪紋病:為生長期主要病害,果實染病后潛伏期較長,成熟期及貯藏期高溫多濕時易發病,患處有淡褐色同心輪紋,病部稍隆起。以金帥、香蕉等品種發病較重。預防辦法:貯藏前要嚴格剔除病果,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浸泡果實。
2.4炭疽病:真菌病害,生長季節借雨水傳播,高溫多濕條件下發病嚴重。初呈褐色小點,后逐步擴大,呈同心輪紋狀病斑。病部稍凹陷,有苦味。
蘋果輪紋病和炭疽病均在田間已侵染病菌,生長季節應加強噴藥防治。對病害重發園的果實,貯藏前用50%甲基托布津或25%多菌靈500~1000倍液浸果10分鐘。
2.5環境因素:蘋果貯藏中,環境條件屬主導因素,如果溫濕度及氣體控制不當,會直接影響貯藏效果,應嚴格控制貯藏環境指標。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