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果園建立質量的好壞,是果樹能否早結果、早豐產的基礎,關系到整個果園長期的效益。進行科學的果園設計與栽植,是果業生產現代化、商品化和集約化栽培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工作。
一、果園設計建園地塊確定啟,要根據果園任務及當地具體情況,本著合理利用土地,便于管理的原則,全面考慮,統籌安排,精心設計,以達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充分發揮土地、果樹生產潛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
百畝以上規模的果園,設計前要測量園地地形。最好繪出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的地形圖。并對園地的土壤、小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詳盡調查了解,綜合分析,然后著手具體設計。百畝以下規模的果園也要進行詳細的地形考察,以便合理設計。在集中連片建園,農戶分散經營的情況下,同樣要求整體設計,統一規劃。避免出現一戶一個方案,一園一種模式的錯誤。這種錯誤在過去的建園中是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
1、園地區劃為了便于管理,果園在定植前要進行區劃。大面積果園一般先劃為若干大區,每個大區再劃分若干小區;小面積果園只劃分小區。小區是果園的基本生產單位。
大小區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園地的地形,以及道路的設計進行,一般大區以大的地形單位或以主干道路劃分,小區以支路劃分。
小區的形狀對田間作業效率影響很大,塬地果園盡可能采用長方形,山坡地果園盡可能采用反坡梯形。
小區方向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山坡地果園要水平設置,長邊與等高線基本平行。塬地小區最好南北向,這樣能夠使果園獲得較好的光照。
2、道路設計果園的道路主要有干路、支路、小路三級組成。干路擔負著園內、外和大區之間的交通,貫穿果區,能夠汽車通行,常為大區的分界。支路為主要生產路,服務于一個或幾個小區,能通行小型農用車,常為小區分界。小路多為小區內的作業道,能夠通行小型拖拉機、架子車。
二、果園栽植
1、品種選擇晚熟品種以富士優系為主,中熱品種以華冠、千秋為主,早熟品種以嘎拉優系、紅津輕為主。適當發展有希望的新品種。早、中、晚熟品種比例控制在10∶15∶75。積極發展無毒矮化栽培,基砧以吳旗揪子為主,矮化中間砧以M7、MM106、M26為主。
2、苗木選擇一般以當地苗為好。優質苗標準是:苗干高度1.0―1.2米,苗干粗度(嫁接部位上10厘米處)喬化苗1.0―1.2厘米以上,矮化苗0.8厘米以上,矮化中間砧段長度20―30厘米,苗直無皺皮。芽子飽滿,整形帶內有8個以上飽滿芽。嫁接口愈合良好,無病蟲害檢疫對象。
3、栽植密度喬化園適宜栽植密度為18―33株/畝,株行距為4×5米、4×6米、5×6米、6×6米。M7、M4、MM106,等半矮化果園,適宜栽植密度為42―55株/畝,株行距為3×4米、4×4米、3×5米。M26、M9等矮化果園和短枝型果園,適宜栽植密度66株,株行距2.5×4米。南部密度宜大,北部密度宜小。
4、栽植技術實踐證明:栽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成活率及幼樹的生長,因此,建園時必須嚴格按照栽植技術把好每一個環節。
(1)挖大溝,飽施肥。在秋雨來臨之前挖寬、深各1米的通溝,表土和底土分放。溝挖好后隨即將準備好的碾壓或鍘碎的秸桿雜草壓入溝底,同時將表土填入并混合秸桿,然后再填底土。當溝填土至距地面2/3處時,以定植點為中心,每株施25―30公斤腐熟有機肥,0.5公斤二胺。肥料和土要充分攪拌。
(2)處理苗木。栽前進行根系處理的方法:一是剪根。剪除受損、腐爛和過長的根系。二是泡根。栽前將苗根于水中浸泡一晝夜,使其充分吸水。三是蘸根。栽植時用磷肥泥漿液蘸根,磷肥液配方為磷肥1.5公斤+黃土10公斤+適量水。
(3)精細栽植。栽植前,先在定植點上低于地面20―25厘米處做一饅頭狀小土丘,然后將苗木直立其上,根系自然舒展,取行間表土埋根。土填至大概與地面相平時,將四周踏實,中間略虛,造成外實內虛狀,并稍向上拔苗,使苗出圃土印與地面相平。矮化苗要求中間砧外露1/3―1/2。栽好后每株灌水15―20公斤,待水下滲后封坑保墑。
(4)埋土防寒與放苗。土壤凍結前,應將秋栽苗埋入土中,以利越冬。方法是,先做長形小土堆,長度與苗高接近,然后把苗慢慢壓倒,使其接近或緊貼小土堆,緊接著向苗干覆土30―35厘米厚,將苗木全部埋嚴,特別注意要加厚苗基部土層。次年春天放苗,延安以南4月上中旬放苗,以北4月下旬到5月初放苗。放苗最好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放苗1/3―1/2,第二次全部放出,放苗后立即灌水、覆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