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匍柄霉輪紋病是三葉草生產中重要病害,世界性分布,在我國見于云南、貴州、江蘇、吉林等種植區,使牧草產量和質量下降,種子品質顯著下降,造成癟籽。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初為小褐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斑,稍凹陷,中部色較淡,有時有輪紋。受害嚴重時葉片干枯,提早脫落。潮濕條件,病部呈現欖褐色至黑色的霉層-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病原Stemphyliumsarciniiforme(Cav.)Wiltsh.稱束狀匍柄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束生,直立褐色,具2-4個橫隔,大小約16-32μm×6-8μm,頂部膨大,上單生分生孢子,當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梗頂向上延伸,形成新的產孢細胞和新的分生孢子,這種產孢方式往往使其分生孢子梗呈結節狀。分生孢子近圓形、卵形或長橢圓形,欖褐色,壁光滑,有縱橫隔膜,分隔處明顯縊縮,大小為18-38μm×18-29μm。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且形成的分生孢子梗較病組織上的細長。培養適溫為20-25℃,未發現其有性階段。此外,可侵染三葉草屬的還有匍柄霉(S.botryosumWallr.)、小球匍柄霉(S.globubiferum(Vestergr.)E.Simmons.)與上述兩個種的主要區別是分生孢子近球形,色較匍柄霉(S.botryosum)暗、較小,壁上疣突較粗鈍,有性階段為格孢腔菌(Pleosporasp.)。
發病特點病原菌以休眠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生長季節,分生孢子借助風雨重復侵染,擴展蔓延至流行。花器受侵為害種子或使種子帶菌,花器受侵越早,種子帶菌率越高。帶菌種子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可造成遠距離傳播。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故夏末和秋初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
(2)加強草地管理。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3)藥劑防治。
種子繁育基地或科研地,可用退菌特、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代森錳或疫霜靈進行防治。
常用藥劑退菌特、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代森錳、疫霜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