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組織滴蟲病又叫黑頭病或傳染性盲腸肝炎,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引起的,主要寄生于火雞和雞的盲腸和肝臟內,引起特征性的盲腸發炎、潰瘍和肝臟壞死。多發生于雞雛和火雞雛。其他禽類少見。筆者自2000年2月份至今跟蹤診斷并治療了某特種養殖基地孔雀組織滴蟲病。
一、發病情況。廊坊市某特種養殖基地存欄孔雀3000只,籠內育雛,30日齡后地面散養。自2000年開始發病,發病情況為4-6月齡以后孔雀出現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雙翅下垂,怕冷嗜睡,拉黃色、淡綠色的惡臭糊樣糞便,到后期糞便帶血,嚴重時死亡。開始發病時投喂氨芐青霉素和抗球靈等藥物后效果不明顯,陸續造成各日齡孔雀死亡500余只,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后經我站剖檢、實驗室診斷為組織滴蟲病,采取了定期投喂痢特靈、驅蟲、消毒等措施,經過兩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本病。
二、病理解剖。病死孔雀消瘦,皮下干燥脫水;在肝臟可見有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壞死灶,呈黃色或淡綠色,大小不一;腺胃腫大;盲腸嚴重出血腫大似香腸樣,內充滿干燥、堅硬、干酪樣的凝固栓子,栓子橫切面呈同心圓形。
三、實驗室診斷。用手術刀片刮取病變盲腸芯、盲腸粘膜少量新鮮內容物,加0.9%生理鹽水1-2滴,加蓋玻片,鏡檢可見圓形、卵圓形,大小在4-21微米無鞭毛,單個或成堆存在的蟲體,確診為組織滴蟲病。
四、發病原因。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孔雀采食了被污染的帶有組織滴蟲的異刺線蟲的蟲體或蚯蚓等昆蟲的飼料等。組織滴蟲本身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弱,不能長期存活,異刺線蟲是本病的中間宿主,組織滴蟲進入蟲體后,隨蟲卵排出體外,污染飼料、水,被孔雀采食后經消化道感染而發病。
五、防治措施
1、藥物治療。發現本病后圈舍內用3%氫氧化鈉溶液消毒。病孔雀隔離治療,用甲硝唑按500ppm,呋喃唑酮(痢特靈)按400ppm,止血敏按200ppm混飼,連用七天;病死孔雀深埋或焚燒處理。三天癥狀減輕,七天后痊愈,采食飲水恢復正常。停藥后又幾次復發。
2、定期預防。⑴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禽舍衛生,及時清除并銷毀糞便。⑵定期給孔雀驅蟲,用左旋米唑片25毫克/公斤體重,每月投喂一次。⑶全場每個月各日齡孔雀按300ppm混飼投喂痢特靈投喂5天。通過連續兩年采取以上措施本病在該場得到較好控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