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養豬生產中,斷奶仔豬腹瀉的問題相當普遍,也令養殖戶頭痛。斷奶仔豬腹瀉率在20%~30%。一般情況下,斷奶后3天~5天的腹瀉率為0.6%;而8天~13天腹瀉更加嚴重,腹瀉率達32%左右。該病造成的死亡率可達10%~20%,即使病愈,其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推遲出欄時間,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要控制仔豬腹瀉,必須多方出擊,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
斷奶仔豬腹瀉的起因
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非常復雜,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大腸桿菌通過菌毛/黏附素(細菌表面頭發樣結構)黏附/定居腸上皮細胞,并產生腸毒素,后者使水和電解液大量流入腸內,從而引起特征性的臨床癥狀。黏附素和腸毒素的某幾種組合更多地與新生仔豬腹瀉相關,而這些毒力因子的組合可因地區不同而異。
缺鐵性腹瀉。由于妊娠母豬對無機鹽胎兒的“胎盤屏障”作用限制了母體鐵質向胎兒的傳遞,致使初生仔豬體內儲鐵量不足,初生仔豬體內鐵的儲量約50克左右,而仔豬的快速生長每天需要7克左右,仔豬每天從母乳中最多可獲得1克鐵,故易造成缺鐵。鐵是形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時又是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成分,因而缺鐵時往往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一級危害,還會造成感染大腸桿菌,并導致腹瀉甚至死亡的二級危害。
仔豬補料誘導性腹瀉
(1)飼料抗原導致仔豬免疫力下降。哺乳仔豬母奶提供抗體維持其免疫功能。斷奶后,母體抗體停止供應,而仔豬自身主動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對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日糧抗原導致仔豬免疫高敏感性,容易感染病原菌,引起腹瀉發生。
(2)胃酸分泌不足,部分飼料無法消化。由于仔豬在出生后4周內胃酸分泌很少,即使到12周,其胃酸分泌量也難以補償飼料對仔豬胃內環境的緩沖效應。所以,28日齡斷奶體重約7千克的仔豬每天分泌20毫升胃酸,這些胃酸只能消化仔豬日采食量的一半多,而其余無法消化吸收的飼料便成為仔豬消化道的負擔,激發腹瀉。
(3)日糧pH值過高,病原菌大量繁殖。日糧pH值過高,導致仔豬體內酸度下降,為各種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梭菌等)提供適宜的自下而上的繁殖環境(pH=6.0~8.0),有害菌群大量繁殖,誘使仔豬減少,大量水分被重新吸入腸道內排出,進而導致仔豬下痢脫水,甚至死亡。
斷奶應激導致仔豬消化吸收功能紊亂。斷奶是畜體環境和營養等各外界因素在短時間內發生突然變化的綜合體,日糧同原來的流體變為固體顆粒型,作為主要能源的乳脂為各種淀粉所取代,易消化的乳蛋白為不易消化的植物蛋白所取代(多以大豆蛋白為主),所有這些應激因素均對仔豬生理等各方面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仔豬采食量突然降低,腸壁發生損傷,這為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繁殖,為腹瀉等消化紊亂病狀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尤其是環境應激,如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就會增加25%~30%,濕度過高也會增加腹瀉的次數。飼喂方式不當,如過度限飼或過度飼喂均會引起饑餓性和過食性腹瀉。
腸道發生的免疫反應
仔豬斷奶后即切斷了從母體獲得被動免疫的來源,但由于主動免疫,尤其是特異性免疫系統功能還未完全有效地建立起來,IgA+B細胞占主要地位要在4周齡時才能達到成年豬水平,而IgM+細胞要到3月齡~4月齡才達到成年豬水平。一旦開始飼喂含有大量植物蛋白的玉米-豆粕型日糧,斷奶仔豬就會發生腸道免疫反應,出現腹瀉現象。
研究表明,在引起仔豬腹瀉的諸多因素中,原發性因素并不是大腸桿菌,而是由于斷奶過程中的應激(尤其是采食了大量的植物蛋白這類的抗原)影響腸道和黏膜免疫系統的改變,小腸絨毛變短,微生態平衡打破。造成了腸道的損傷,使胃腸酶水平和吸收能力下降。新生仔豬腸道有一種“記憶”細胞,它能識別抗原并與之反應,當斷奶仔豬接觸到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植物蛋白時,就會發生免疫反應,以消除抗原的危害。但是,當斷奶仔豬長期接觸這些日糧中的抗原,日糧的抗原物質達到一定量或作用時間后,仔豬就會產生免疫耐受力,從此對這種抗原不再反應。在仔豬沒有適應日糧中的抗原或者腸道未產生免疫耐力之前,這種日糧仍會引起仔豬腹瀉。
仔豬腹瀉病的鑒別
根據臨床癥狀判斷
導致仔豬腹瀉的最常見因素是大腸桿菌病、低血糖癥、傳染性胃腸炎(TGE)、梭菌性腸炎(CE)、球蟲病和輪狀病毒性腸炎(RE),這六種疾病是斷奶前仔豬腹瀉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不常發生的某些病癥,其主要癥狀為腹瀉的還有類圓線蟲侵襲、豬痢疾(SD)、豬丹毒和沙門氏菌病;偽狂犬病(PR)和弓形蟲病也能引起仔豬腹瀉,但腹瀉不是其主要臨床表現。
根據散播速度判斷
暴發性腹瀉并迅速傳播的病癥常與病毒感染有關。隱性發生、緩慢傳播、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重腹瀉癥的多見于細菌性疾病或寄生蟲病。
根據發病日齡判斷
根據豬首次發生腹瀉的日齡可大致判斷出病因。出生后第1天或第2天發生的腹瀉可能是由大腸桿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腸炎引起的;球蟲性腹瀉最早發生于5日齡~7日齡;地方流行性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性腸炎、豬痢疾、沙門氏菌病和豬丹毒引起的腹瀉常發生在1周齡以后。大腸桿菌和無乳癥引起的腹瀉除見于生后頭幾天,也常見于3周齡的仔豬。各種日齡的仔豬發生急性嚴重腹瀉是地方流行性傳染性胃腸炎和偽狂犬病的典型特征。無明顯發病時間并可感染各種日齡仔豬的不太嚴重的腹瀉可能是由大腸桿菌病和輪狀病毒性腸炎引起的。
根據剖檢結果判斷
剖檢發生腹瀉的豬,應重點檢查三個部位:一是檢查腸系膜內的乳糜管,其內有無脂肪可反映出疾病能否引起絨毛萎縮和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傳染性胃腸炎的突出變化是乳糜管內沒有脂肪,這種現象在輪狀病毒性腸炎則不一定見到,而大腸桿菌病則不影響腸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二是檢查腸的漿膜面是否變紅(梭菌感染)或透明(傳染性胃腸炎)。三是檢查黏膜面是否有出血點或明顯的出血(梭菌性腸炎、沙門氏菌病)和纖維性壞死性膜,膜可能為固膜性的(球蟲病、慢性梭菌性腸炎)或出血性的(急性梭菌性腸炎、豬痢疾)。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