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現代生豬生產中常采取在仔豬出生后2~3周、體重達到4.5公斤以上時,就與母豬隔離的一種斷奶方式。斷奶到60~75日齡的豬稱為仔豬,又叫保育豬,它是繼哺乳仔豬管理后的又一重要階段。保育期內仔豬的增重和健康狀況,對其后期的發育將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飼養管理目標:過好仔豬斷奶關,降低斷奶應激,控制腹瀉,提高仔豬育成率和生長速度。
1.斷乳制度采用高床限喂欄分娩的豬場,多采用一次性斷乳法;采用地面平養分娩的豬場,最好采用逐漸斷乳或分批斷乳,一般5天內完成斷乳工作。斷乳后維持“三不變”,即:原飼料(哺乳仔豬料)喂養1~2周、原圈(將母豬趕走,留下仔豬)、原窩(原窩轉群和分群,不輕易并圈、調群);實行“三過渡”:飼料、飼喂制度、操作制度逐漸過渡,減少斷奶應激。
2.喂食制度斷奶后5~6天內要控制仔豬采食量,以喂7~8成飽為宜,實行少喂多餐(1晝夜喂6~8次),逐漸過渡到自由采食。投喂飼料量總的原則是在不發生營養性腹瀉的前提下,盡量讓仔豬多采食。實踐表明,斷奶后第1周仔豬的采食量平均每天如能達到200克,仔豬就會有理想的增重。
3.環境制度斷奶仔豬進入保育舍前,要對保育舍內、外進行徹底清掃、洗刷和消毒,殺滅細菌。仔豬進入保育舍后,要定期消毒(每周2~3次),及時清理糞便、尿等污物,做好通風與保溫工作,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適宜的環境溫度為:斷奶后1~2周,26~28℃;3~4周,24~26℃;5周后,應保持在20~22℃。相對濕度應保持在40%~60%為最佳。
4.飲水制度晝夜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并在斷奶后7~10天內的飲水中加入新霉素、利高霉素、水溶性電解質等,促使仔豬采食和生長,防止仔豬喝臟水,引起腹瀉。
5.防疫制度按程序及時進行防疫、用藥和驅除體內外寄生蟲。要特別防止水腫病,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引起的肺炎,沙門氏桿菌引起的腸炎、敗血癥,鏈球菌引起的多發性漿膜炎、腦膜炎、關節炎以及斷奶后多發性全身消瘦綜合癥(PWWS)。對于發病豬要隔離治療,特別照管,連續治療3~4天仍無明顯效果者予以淘汰捕殺。
6.綜合制度將每窩的弱仔豬挑選出來進行單獨飼養,提高保育豬的整齊度;保持適宜密度,并群時夜并晝不并;每天檢查豬只采食、飲水、健康狀況,及時處理病、殘、死豬;要特別注意防止咬尾、咬耳等異食癖現象;實行全進全出制管理,打破疾病在豬群之間的傳播。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