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仔豬哺乳期死亡是養豬生產中的常見現象,也是導致大戶養豬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現結合多年生產技術指導的經驗,分析哺乳仔豬死亡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1原因
初生仔豬對寒冷的環境非常敏感,盡管仔豬有利用糖元儲備應對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體內能源儲備有限,調節體溫的生理機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溫條件差的豬場,寒冷可凍死仔豬。同時,寒冷又是仔豬被壓死、餓死和下痢的誘因。
母豬母性較差,或產后患病,環境不安靜,導致母豬脾氣暴躁,加上弱小仔豬不能及時躲開被母豬壓死或踩死。有時豬舍溫度低,仔豬躲在草堆里,或在母豬腿下、肚下躺臥,也容易被母豬壓死或踩死。
疾病是引起哺乳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見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顫綜合征、仔豬流行性感冒、貧血、心臟病、寄生蟲病、白肌病和腦炎等。
母豬母性差,產后少奶或無奶且通過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頭有損傷,產后食欲不振;所產仔豬數多于母豬有效乳頭數,以及寄養不成功的仔豬均可因饑餓而死亡。
在某些應激條件下會出現咬尾或咬耳惡癖,咬傷后發生細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惡癖)、產前嚴重營養不良,產后口渴煩躁的母豬有咬吃仔豬的現象;仔豬寄養時,保姆母豬認出寄養仔豬不是自己親生仔而咬傷、咬死寄養的仔豬。
初生重對仔豬死亡率也有重要影響,初生重不足1千克的仔豬,死亡率在44%~100%,隨仔豬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2對策
2.1防凍保溫工作
提高哺乳仔豬育成率,保溫是關鍵性措施。仔豬生長的最適宜溫度:1~7日齡34~28℃,8~30日齡28~25℃,31~60日齡25~23℃。宜采取的保溫措施是,在保證產房舍溫20℃左右基礎上,可在產欄內設置仔豬保溫箱,箱內吊250瓦或175瓦的紅外線燈,距箱底40厘米,或在箱內鋪電熱板,都能滿足仔豬對溫度的需要。
2.2防壓
提高飼養員素質,完善崗位責任制;母豬產前1星期到產后1星期,要求晝夜值班護理,在分娩舍內設置護仔欄,以保護仔豬和限制母豬活動。
2.3吃足初乳
初生仔豬不具備先天免疫力,必須通過吃初乳獲得免疫力。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每100毫升初乳含免疫球蛋白7~8克!初生仔豬腸道上皮24小時內處于原始狀態,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滲透進入血液。
2.4固定乳頭
母豬整個哺乳過程持續3~5分鐘,但每次哺乳真正放乳的時間僅20~30秒,如果仔豬吃奶位置不固定,會造成以強欺弱,強奪弱食,使弱小仔豬因搶不到乳頭錯過放奶時間而餓死或變成僵豬。因此,在仔豬生后2天內,應人工固定奶頭,保證全窩仔豬正常生長發育。
2.5選擇性寄養規模化養豬場
在母豬產仔過多或無力哺育自己所生的部分或全部仔豬時,應將這些仔豬寄養給其他母豬哺育。在實踐中,最好將多余仔豬寄養給遲1~2天分娩的母豬,為了使寄養順利實施,可將被寄養的仔豬與收養母豬的仔豬合養在一個保育箱內一定時間。
2.6補鐵
實踐證明仔豬生后2~3天內,每頭仔豬肌肉注射補鐵100~150毫克,不但預防了缺鐵性貧血,而且平均每窩斷奶育活仔豬數可增加0.5~1頭,60日齡體重可提高1~2千克;在缺硒地區,還應同時注射0.1%亞硒酸鈉與維生素E合劑,每頭1毫升,10日齡每頭再注射1毫升。
2.7矯正母豬咬仔的不良行為
給母豬帶上防護口罩,人工強制哺乳,過1~2天有可能轉為正常;母豬產前、產后給予充足的溫鹽水;接產人員要及時清除母豬排出的胎衣;保證母豬妊娠后期營養充足;淘汰有咬仔惡癖的母豬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