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仔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皮膚病,常發于1~4周齡的仔豬,其中以1~2周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居多。近年來個別豬場偶有發生,往往誤診為疥螨病,延誤了正確的治療時間,造成較嚴重的損失。筆者現將該病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該病主要感染40日齡內(多為15~30日齡)的仔豬,同窩仔豬逐漸感染傳播至整窩仔豬發病,在農村散養豬中呈散發性。筆者在我區現代養豬場診治時,發現密切接觸的不同窩次的500多頭仔豬相繼發病,僅感染哺乳仔豬,而雙月齡以上的小豬、育肥豬、成年公母豬均未見發病,且多發于夏秋熱天,冬春冷天少有。
2臨床癥狀
首先眼圈周圍、嘴角周邊的皮膚呈黑色痂殼,隨后頭、面部皮膚全部呈黑色痂殼,逐漸蔓延至頸、胸腹、背部及四肢,周身像被煤焦油涂抹一樣,皮膚形成皺褶,被毛粘結在一起。嚴重的,皮膚黑色痂殼脫落形成爛斑。5~10天內整窩仔豬相繼傳染患病,癥狀相同。患病仔豬生長停滯,行動遲緩,哺乳減少,體溫正常或略升高,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多逐漸衰竭死亡。
3剖檢病變
將發病的15日齡活豬剖殺,可見腹部皮下淋巴結腫大,呈黑紫色;腎臟腫大、淤血,腎盂淋巴結腫大;脾臟不腫,表面不平滑似有小結節。
4實驗室診斷
將結痂洗去,刮皮鏡檢,未見到真菌菌絲或孢子。
無菌采取皮膚、皮下淋巴結、腎臟、肺臟組織接于普通肉湯培養基上,于37℃培養24小時,可見培養基均勻混濁,鏡檢均可見革蘭氏陽性葡萄球菌。皮膚及皮下淋巴結培養物還可見到革蘭氏陰性小桿菌。48小時后觀察,可見2管培養基上層呈藍綠色。將皮膚及肺部培養物分別劃線接種于血清平板,24小時后,接種皮膚培養物的平板呈淡藍色,有兩種菌落,1號菌落為大菌落,邊緣不整齊、扁平、濕潤、不甚光滑,鏡檢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2號菌落為中等大小菌落,圓形、濕潤、光滑、凸起、灰白色,鏡檢為葡萄球菌。接種肺培養物的平板培養24小時后出現一種菌落與2號菌落相似,鏡檢為葡萄球菌。
將1、2號菌落分別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上進行純培養,然后進行生化鑒定。根據生化實驗結果,確認1號菌落為綠膿桿菌,2號菌落為葡萄球菌。
將分離純化的綠膿桿菌和葡萄球菌分別對小鼠攻毒,每只0.2毫升。5小時后,接種綠膿桿菌的小鼠死亡,剖檢可見肝臟表面有出血點,脾臟淤血,肺臟出血,肝觸片鏡檢可見大量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有莢膜。接種普通肉湯培養24小時,培養基呈藍綠色。接種葡萄球菌的小鼠48小時內未死亡。
對肝、皮膚的培養物分別做藥敏實驗,表明強力霉素,來立信(乳酸古氧氟沙星)為高敏藥物。
5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將本病與疥螨病進行鑒別診斷。各日齡的豬均可發生疥螨病,劇癢,常可看到豬只在圍墻,欄桿上磨擦,患處因磨擦出血,形成痂皮。該痂皮無油膩和臭味,皮膚皸裂,患部脫毛,死亡率較低。
6治療措施
為徹底消除病原菌,用百毒殺(濃度為1:600)對豬舍場地面,環境及用具進行帶豬消毒,2次/天,連用3~5天。并保持欄內墊草干燥,仔豬皮毛清潔,防止飼料、糞便等污物粘于被毛。用1%高錳酸鉀水清洗病豬患部,再涂上龍膽紫。病豬用壯觀霉素和林可霉素肌肉注射,2次/天,連用3~5天。同時對病情嚴重的豬只進行補糖、補液等對癥治療。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措施,5天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