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農村,“有圈就能養豬”的思想普遍存在,許多飼養者不考慮周圍環境污染問題。圈舍內由于積肥而潮濕、臟臭、悶熱,導致大量細菌繁殖,加上豬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造成疫病流行。如果冬天圈舍潮濕寒冷,就能使豬產生冷應激,扎堆,擠在下面的豬就可能會被壓死。有的偏僻貧困農村現在仍保留茅圈,茅圈中常有絳蟲蟲卵。絳蟲幼蟲寄生在豬的肌肉內(俗稱米豬肉),人食后就會得豬肉絳蟲病。調查證明,凡是有茅圈的地區,有“米心肉”的豬占育肥豬的13%~15%。
豬同其他動物一樣,喜愛清潔、干燥、舒適的環境,它本身沒有汗腺,全靠自體產熱、散熱和呼吸來保持與外部環境的平衡。特別是引進品種,如長白豬、大約克夏、杜洛克豬等品種,都是在條件較為優越的環境中育成的,瘦肉率達70%,日增重在800克以上,如果環境突變,能引起應激綜合征,出現神經質、易興奮、驚恐、呼吸和心臟加快等現象,達到一定程度后能使豬的代謝增強,能量消耗增多,肌糖元的酵解過程加快而產生大量的乳酸,使肌肉pH值下降,引起肌蛋白變性,細胞松弛,肌肉大量浸水,結果出現灰白肌肉,這種肉不宜保存,風味大減。因此,要改變過去的觀念,重視改善豬舍環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