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仔豬黃、白痢是仔豬較易患的一種腸道急性、致死性很強的傳染病,該病可造成新生仔豬大批死亡、發育不良或育成率低,是影響養豬業發展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病原許多大腸桿菌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類型(血清型、菌株)的大腸桿菌是有害的,他們依靠其菌毛粘著在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定植,產生腸毒素、水腫素、內毒素等而引起致病作用,被稱為致病性大腸桿菌。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菌株很多,但在一個豬場引起仔豬黃、白痢病的主要菌株一般只有幾種,同時主要致病菌株毒力或菌型常會發生變化,了解這些情況對該病防治十分重要。引起仔豬白痢的病原除致病性大腸桿菌外,還有腸道菌群失調、輪狀病毒感染或其他細菌感染的情況。致病性大腸桿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強,在陰暗潮濕環境中存活不超過1個月,在寒冷干燥情況下存活時間較久,常用的消毒藥均可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仔豬黃痢(又稱新生仔豬大腸桿菌病或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1)主要感染出生后1周內仔豬,最早的可在出生后數小時發病,但以1~3日齡最為常見,1周齡后很少發生。
(2)同窩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可達90%~100%,有時存活1~2頭仔豬也成為“僵豬”,被淘汰,但不同窩之間仔豬發病與否差異很大。
(3)頭胎分娩所產仔豬發病嚴重,后隨胎次的增加,母豬年齡增大,其仔豬發病情況將逐漸減輕。
(4)該病一年四季發生,但在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圈欄潮濕、衛生條件不良時發病率增加。
(5)傳染源主要是帶菌母豬,由糞便排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母豬乳頭、皮膚和周圍環境、用具,造成仔豬食入感染。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性仔豬大腸桿菌病)(1)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以10~20日齡較多見,1月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生。
(2)一窩仔豬中發病常有先后,拖延10余天才停止。
(3)各窩仔豬發病輕重程度不同,有的發病多,有的發病少,有的不發病,一般發病率約50%,病死率較低。
(4)發病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狀況關系很大,在冬、春季節氣溫劇變,陰雨、潮濕、保暖不良,母乳不足或過多,母豬飼料突然變換,以及其他應激因素都會誘發該病。
臨床癥狀仔豬黃痢仔豬出生時體況正常,多在12小時左右突然有1~2頭全身衰弱很快死亡,同窩其他豬也相繼發病。排黃色糊狀稀便,常含有小氣泡或凝乳塊,有腥臭味,在撲捉、掙扎和鳴叫時,肛門冒出稀糞,拉稀愈來愈嚴重,次數頻繁,肛門松弛,不由自主流出稀糞,沾污仔豬及母豬全身,使白色母豬及仔豬全身被糞便污染成黃褐色,病豬迅速消瘦、脫水,精神沉郁,不吃奶,常臥伏于母豬身上或產床一角昏迷而死亡。
仔豬白痢仔豬突然拉稀,開始為漿糊樣糞便,繼而變成水樣,隨后出現乳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下痢,氣味腥臭,體溫和食欲無明顯變化。但精神不振,怕冷,逐漸消瘦,拱背,毛皮粗糙無光,發育遲緩。病程3~7天,絕大部分病豬可以康復,病重的多在1周左右死亡,或在病愈后復發。
診斷仔豬黃痢新生仔豬突然發病,排黃色稀便,同窩仔豬幾乎同時發病,高度死亡率,而母豬健康無異常,可初步診斷為該病。
仔豬白痢根據10~30日齡同窩哺乳仔豬在短時內相繼發病,排白色漿糊樣稀糞,發病數量不等,并有反復現象,病豬體溫不高等特點,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可做細菌分離和血清型鑒定。
防治措施一般性或基礎性措施
(1)堅持自繁自養,嚴防因引種而從飼料、飲水和用具中帶入致病性大腸桿菌而引起該病的暴發。
(2)母豬喂全價飼料,飼料的蛋白質水平不可過高過低,飼料量不可過多過少。
(3)抓好母豬產前及產后的管理。產房在使用前要徹底沖洗和反復消毒,盡量做到全進全出。母豬產仔前要做好乳房的清洗和消毒。
(4)做好仔豬的保暖防寒。產房溫度應保持在20℃~25℃,保暖箱中溫度保持在28℃~30℃。如果仔豬沒有合適的環境溫度,很難防止黃、白痢的發生。
(5)使初生仔豬盡早吃上初乳,并盡量保持乳汁充足。仔豬7日齡開始用優質乳豬顆粒料引誘仔豬盡早開食吃料。
(6)在保溫的條件下,充分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的新鮮。
免疫預防
(1)商品疫苗。目前已有多種預防仔豬黃、白痢的疫苗可供選用,如弱毒苗、滅活苗、全菌體苗和基因工程苗等,還分為二價苗、三價苗及四價苗等。有的須注射,有的也可口服。初產母豬場及發病較嚴重的豬場應在母豬產前40天和產前20天各接種1次,一般的可在母豬產前20天接種一次。
(2)用患病仔豬糞便免疫。由于致病性大腸桿菌有明顯的地區性、多樣性,所以目前生產的商品疫苗有時免疫效果不好,但用患病仔豬糞便喂服進行免疫的方法針對性強,方法簡單,而且效果很好,尤其適合于中、小型豬場及養豬戶使用。方法是于母豬產前40天和20天,收集患黃、白痢病仔豬排出的新鮮糞便,混入少量飼料中,喂給母豬各1次。但應注意,喂給含黃、白痢病仔豬糞便的飼料,應盛在一小盆中逐頭喂給母豬,用過的小盆應進行消毒,并在以后的數天內,連續用消毒藥水對圈舍消毒,以減少散菌。在喂含糞便飼料后的幾天內,母豬飼料中不應含有抗菌藥物,同時期也不要用抗菌藥物給母豬做治療。也可將因患黃、白痢剛剛死亡或接近死亡的仔豬,剖開腹腔,將結腸和直腸中黃稀糞便擠出來,拌入飼料中喂給產前40天和20天母豬各1次。目前一般使用的免疫方法,對預防發生仔豬黃痢病效果較好,對預防仔豬白痢的效果不夠理想。
③藥物預防。母豬產前7天及產后當日各注射長效抗菌藥物1次,或用青霉素800萬單位混合鏈霉素200萬單位注射,每天2次,于產前、產后各注射3天。或給初生仔豬在未吃奶前灌服抗菌藥物,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并根據情況在以后2~3天內,每天2次,連續灌服。還可在初生仔豬未吃奶前,灌服益生素類微生態制劑,但此類藥物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為預防仔豬白痢的發生,還應在仔豬出生后2~3天及7~10天各注射牲血素1~2毫升,并注意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飼料中加入檸檬酸0.5%~1.0%,也有減少發病的作用。近兩年我國有些單位研制成功抗豬大腸桿菌雞蛋黃液或蛋黃粉,并已有商品出售,用于預防和治療仔豬黃、白痢病有良好效果,但一定要選用優質、新鮮的產品。還應注意,仔豬患黃痢病時往往是先有一兩頭仔豬突然發病急速死亡,然后全窩發病死亡,所以應在發現有一兩頭仔豬發病死亡時,立即對尚未發病的同窩仔豬,用藥物預防性注射數次,以減少發病。
(4)藥物治療。在發病的早期可用新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0.15~0.25克,或慶大霉素4萬~8萬單位,每天灌服2~3次,連續3~4天。應用抗豬大腸桿菌雞蛋黃液或蛋黃粉治療也有較好療效。應特別提醒,對仔豬黃、白痢病的治療,經口服或胃管投服給藥的治療效果,遠比注射的治療效果好,但在仔豬已發生大腸桿菌全身性感染時,應配合上述幾種藥物的注射。在用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數次拉稀停止病情轉好后,可改用微生態制劑灌服或拌料7~10天,以幫助仔豬腸道建立正常菌群,防止病的復發,并可增強抗病能力,提高生長發育速度。仔豬患黃、白痢病時嚴重脫水是造成仔豬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應灌服或讓仔豬充分飲用口服補液鹽(配方是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溫開水1000毫升)溶液,應1天多次。藥液要臨時配制,保持新鮮干凈。仔豬出現水樣腹瀉時,可口服或注射少量阿托品或654-2(山莨菪堿),也可灌服復方苯乙哌咤片,每天2~3次,在水瀉停止后,應立即停用。對仔豬黃、白痢病的治療是被動性的,尤其是仔豬黃痢病,由于大腸桿菌的毒素強烈等原因,它發病急,病勢重,病程短,治療效果大多不好,或來不及治療就死亡,所以仍應將預防發病放在首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